各國氣候專家、科學家、國家元首、政客及國際巨星 作出嚴厲、緊急的暖化危機警告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Ban Ki-moon):
「目前全球暖化的處境,就像車子加速衝向懸崖…」
「迫在眉睫,該做決定了,我很有信心,各位會作出明智抉擇如何因應全球暖化,科學家已說得很清楚。」
「這是我們一起造成的,讓我們同心協力解決。」

查爾斯王子(Prince Charles):
「氣候變遷就像自己弄傷的傷口…」
「北極冰帽快速融化,最讓我關注的是,一些我們正目睹的氣候變遷效應正比五年前科學家所預測的快兩倍。」
「氣候變遷是世界末日的時鐘,越到半夜走的越快,我們的因應行動不夠迅速。」
「對抗氣候變遷,我們必須有勇氣與革新。」

美國第45任副總統高爾(Al Gore):
「我們有氣候危機,整個地球面臨危險。」

印度政治家及動保人士馬內卡‧甘地(Maneka Gandhi):
「我們非常接近紅色警線,或許我們明天醒來卻發現已無可救藥。」
「除非我們改變飲食,其他的都沒有用!因為是肉破壞大部份的森林,是肉污染水源,是肉造成疾病,導致所有的錢必須用在醫院。任何人想要拯救世界,茹素是你的首選!」

美國國務卿(Secertary of State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我們知道甲烷、黑碳和對流層臭氧等生命週期短的氣體,對北極圈的暖化「貢獻良多」,由於其存在時間短,如果限制其排放,也使我們有機會迅速獲得進展。」

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Kofi Annan):
「很清楚,氣候變遷必然發生,並帶來衝突、貧窮等」「以個人來說,透過我們的選擇及我們購買的東西…」

歐盟執委會主席巴羅佐(Jose Manuel Durao Barroso):
「若我們不立刻行動,氣候變遷將會加劇各地的衝突。」

美國第45任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
「我相信氣候變遷是唯一能徹底毀滅世界文明的力量。」

歐盟執委會發展與人道事務執委米歇爾(Louis Michel):
「你會面臨各種災難接踵而至。」

英國倫敦前任市長李文斯頓(Ken Livingstone):
「氣候變遷是造成災難的極端氣候。」
「…無人能保證人類文明能存續」「讓兒童能在地球上擁有好的生活品質是我們的責任。」

美國前總統布殊(George Bush):
「今年稍早,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的報告有兩個結論︰全球氣溫正在上升,而且大部份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 Framework Comittee on Climate Change)執行秘書德布爾(Yvo de Boer):
「在2010年可能會有多達五千萬人因氣候變遷、沙漠化與森林濫伐而流離失所。」
「我面臨的挑戰是讓他人明瞭必須嚴肅因應無可避免的氣候變遷。」

美國國際開發署官員福爾(Henrietta H. Fore):
「專家告訴我們,氣候危機的肇因並非暫時的。」

世界銀行(World Bank)總裁佐立克(Robert Zoellick):
「解決氣候變遷困難與日俱增。」

英國環境署署長班恩(Hilary Benn):「我們必須迅速因應嗎?是,我們必須,因為我們並沒有多少時間。」
「未來地球上容納60億人的唯一方法是與大自然和諧共處,這(素食)是唯一的方法。」
「選擇茹素其實非常簡單。」

聯合國環境規畫署執行長史坦能(Achim Steiner):
「廿一世紀初,環境大幅度迅速惡化,這是對地球上人類的嚴重警示。」

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
「我們毫不懷疑氣候變遷是事實,現在的問題不是『它正在發生嗎?』或『情況糟嗎?』而是我們該如何因應氣候變遷。」

加拿大多倫多市長米勒(David Miller):
「如何生產我們吃的食物與我們吃什麼食物,關係重大。」
「我常吃素,茹素是我們每個人皆可做到的。」

澳洲昆士蘭州州議員羅南李(Ronan Lee):
「每件事都會影響環境,生產牛肉對環境破壞最大。」
「吃食物鏈比較低層的食物,對環境有絕佳助益。」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科學家強納森‧帕茲博士(Dr. Jonathan Patz):
「這是相當緊急的挑戰。根據氣候學家所言,這真的相當緊急!我們需要馬上行動!」
「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最新報告,現在科學家說,目前的暖化現象,有九成是因為人類的活動,特別是過去五十年裡,這表示我們有責任解決此問題,減少燃燒石化燃料和畜牧業等等,肉食其實非常耗能。」

當目前全球氣溫上升攝氏1.4度且持續升高的情況下,哈佛大學政策科學家約翰.霍德倫(John Holdren)表示, 「若氣溫共上升攝氏3.6度至4.5度時,
世界將面臨無法忍受且難以控制的衝擊。」

根據美國太空總署,2007年12月最新衛星資料顯示,氣候科學家傑‧齊瓦利博士(Dr. H.Jay Zwally)預測:
「北極海幾乎所有的冰層,將在2012年夏天結束前完全融化。而格林蘭表面(南極)冰層融化的速度,大於15年前的4倍。」
海冰融解和格陵蘭冰層融化引起的連鎖效應還包括,海冰會反射80%的太陽熱能,海冰消失,90%來自太陽的熱能進入海洋,溫暖的海水加速冰層融化,形成惡性循環,齊瓦利說:
「情況正變得比電腦模式預期的還要糟。」

美國華盛頓大學大氣科學家畢茲和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荷蘭德去年才提出報告預測,全球暖化持續下去,到了2040年夏天,北極冰層將融化殆盡。本周新提出的報告:
「將這種情況出現時間的預測大大提前到2012年。」
研究這些最新資料的科羅拉多大學科學家史蒂芬說,格陵蘭的氣候型態迴圈通常會在冰層大幅減少該年(例如2005年)之後幾年變緩和,依此來看,2007年不應該是大融冰年,但它的確是:
「我很擔心。現在要看看2008年是不是會更熱?」

馬克•林納斯(Mark Lynas)在他的新書《六度》(Six Degree)裏寫道:
「現在的街頭上應該是一片恐慌才對,人們在屋頂上大叫,國會發表緊急聲明,電視台做二十四小時的全程報導。」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安德魯‧拉夫金(Andrew Revkin):
「工廠化大規模畜養的廉價肉類,衍生其他問題,需要大量用水,並造成嚴重污染。所以科學家們認為,在人口激增的時代,以食物鏈底層為食,尤其重要。」

挪威首相延斯‧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於2008年1月視察嚴重融化的南極冰層後表示︰
「警鐘響起了,如果決策者忽略這些徵兆,就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美國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
「我們都看到科學報告,也都看到危機,現在該是採取行動的時候了。」

昆士蘭州議員安德魯.巴特利特(Andrew Bartlett):
「全球暖化是所有人面對最重要的問題,長遠來看,我們正面對氣候變遷嚴峻的威脅。坦白說,如果我們繼續讓畜牧業成長,那將抵銷掉,我們所有改變發電方式的努力。」
「扭轉氣候變遷最簡單、立即有效的方法就是茹素。」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羅馬,2006年《牲畜的巨大陰影:環境問題與選擇》發出報告指出:
「肉食是全球暖化的主因。」

糧農組織畜牧資訊政策科科長、該報告的高級撰稿人Henning Steinfeld說:
「畜牧生產是造成當今最嚴重環境問題的最大責任方之一。」

大衛.亞瑟博士(Dr. David Archer):
「當你種植穀物、餵食動物,然後吃動物,你損失了源自穀物九成的能量。所以不但農作物能餵養較少人,而且生產肉品,需消耗更多的化石燃料能源。」

美國前國務卿萊斯(Condoleezza Rice):
「氣候變遷並不只是未來將發生的威脅,而是目前共同努力的機會。」

維京集團總裁理查布蘭森爵士(Sir Richard Branson):
「我們這一代承繼非常美麗的世界,我們的孩子能否有相同的世界,就決定在我們手上。」

台灣台北市長郝龍斌(Hau Lung Bin):
「我們今天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素食的方式絕對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肉食跟素食中間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減少量差不多是三倍,而且素食也有益健康。」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主席拉簡達拉.帕卓里博士Dr Rajendra Pachauri(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如果你觀察氣候變遷,對水、人類健康、農業和生態的影響,溫度只要上升1到1.5度,這些都將對我們造成嚴重影響。我們真的不能再浪費時間!如果世界,想要穩定地球氣候,想減少或消除有害影響的威脅,我們就必須迅速行動。」
「不吃肉、騎單車並節約購物,你就能幫助遏止全球暖化。」
「整個肉品生產的過程,排放非常多二氧化碳,從清砍森林做為牧場的那刻開始,然後在那放牧牛隻,宰殺牛隻後還要冷凍,如果你看一些估算,真的很驚人!我認為少吃肉,是最好的雙贏策略。充足的醫學證據顯示,世界今天的肉食量,以每人平均量來看,對人體健康有害,特別是高肉食的社會。因此如果你少吃肉,所有人和地球,都會更健康!」
「我們不能再無視氣候變化問題了。農業生產的排放量有80%是來自畜牧業。」
「比利時的根特市,在幾個月前就開始實施一週一天無肉日了。」
「開始吃素!加入環保!拯救我們的地球」

瑪麗安蒂瑪(Marianne Thieme)是荷蘭愛護動物黨(Party for Animals)的共同創辦人,此政黨的黨綱為,人類應尊重對待動物。
「氣候問題的根源就是吃肉!」
「如果英國每個人,一週七天都不吃肉,將可減少排放91百萬噸的溫室氣體,這將相當於英國內1250萬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那是英國一半的戶口。如果英國人,一週吃素六天,省下的排碳量,將多於移除路上所有2900萬輛車。如果全英國人,一週吃素五天,將減少65百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這是溫室氣體之一。這樣減少的排碳量,將多於全英國用戶所有的總電量。如果全英國人,一週四天吃素,將減少排放52百萬噸的二氧化碳,這樣的減碳量,將多於英國所有車輛,總排碳量的七成。吃素三天,減少排放溫室氣體的效果相當於,將所有家庭設備,像是冰箱、冷藏室、洗碗機和洗衣機,換成省電型的,牆壁作隔熱、裝雙層玻璃、高效能鍋和恆溫器。」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海洋生物學院院長(Biological Oceanography Vice Dean of the Faculty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Denmark)凱瑟琳.理查德森教授(Katherine Richardson Professor):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是對的,他們基本上是根據四或五年前的資料預測地球的狀況,預測未來氣候系統會是什麼狀況,現在大概就像四或五年多前的資料所示,而且結果是:我們正處於,所謂的「最差狀況」,情況也許還更糟。」

英國蘇格蘭作物研究學會主任(Director, Scottish Crop Research Institute,UK)彼得葛列格里教授(Professor Peter Gregory):
「當我們知道許多情況在改變時,才了解它們的變化,其實比我們先前所想的快得多,因此大為減少我們行動的時間。」「我確實認為,除非我們明天就關掉水龍頭,否則地球將繼續暖化,我們不願暖化失控,因此必須設法解決,這需改變所有的溫室氣體,約有六種,甲烷是其一,還有二氧化碳、氧化亞氮和其他。」

挪威奧斯陸國際氣候及環境研究中心主任(Research Director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Oslo Norway)南可.阿富森博士(Dr. Knut Alfsen)說:
「是,我們最後確實會威脅到永續性,氣候變遷使得我們完全依靠的系統,部分的基礎改變,我談到的生態系統是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二者都是逐漸融化的冰河,會影響幾十億人用水所需,最後我們必須搬遷,因為人們不能住在沒水的地方,這樣下去的話,大規模的社會衝突在所難免,並嚴重威脅地球的永續留存。」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生態學者(Ecologist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witzerland)安卓.費許林教授(Professor Andreas Fischlin)說:
「我必須直言,某些生態系統不久將受到極嚴重的影響,我們必須竭盡所能遏止氣候變遷,避免這類重大浩劫,這將危及我們的福祉、人類的福祉。」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USA)艾瑟柏.辛普森博士(Dr. Isobel Simpson):
「甲烷在大氣中約可停留八年,表示今天排放的甲烷,八年後,約只剩三分之一的量,相對於其他溫室氣體,存在時間相當短,令人興奮的理由是,若努力減少甲烷的 排放,很快就會從大氣層反映出效果,甲烷不像另一種溫室氣體氧化亞氮的分子,滯留在大氣中那麼久,因此若努力減少甲烷的排放,即可迅速影響大氣的輻射驅動 力,這個想法理由是,可多爭取一些時間,使二氧化碳獲得控制,話雖是這麼說,若放任時間流逝,而且光說不練,就沒時間處理其他溫室氣體了。」

美國航太總署(NASA,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戈達德太空研究所(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主任詹姆士.韓森(James Hansen):
「我們已真正面臨緊要關頭。」
「若我們了解並採取必要措施,我們會有更好的情勢。」
「我們雖已過了轉折點,但我們還未到無法挽回的地步。我們還能扭轉大局,但必須立即改變,採取行動。」
「人們難以理解這方面,因為大家不太注意全球氣溫上升攝氏一度,天氣變化一天比一天劇烈,所以大家沒有發覺已面臨危機,其實我們正處於危急關頭,因為我們就快超過氣候系統的臨界點,後果將會不堪設想,其實我們已經過了一個臨界點,那就是北極海,我們已面臨北極海冰即將完全消失的險境。」
「是的,時間真的不多,其實我個人認為,明後兩年是關鍵時期。」
「因為排放到大氣裡的二氧化碳,大多數會留在那裡一千年以上。」
「大家可以做很多事來減少排放,如果你吃食物鏈底層的食物而不吃動物,比做什麼都有幫助,動物製造許多溫室氣體,生產肉的過程也使用很多能源,所以個人的行動方面,也許吃素是你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德國一個素食協會的發言人希爾瑪‧史得帕(Hilmar Steppat)對此消息感到非常振奮:
「很高興看到政界人士終於清醒過來,體認到我們吃這麼多的肉,完全無法讓環境資源永續利用。」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全球環境健康」(Professor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Healt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SA) 克爾克.史密斯教授(Dr. Kirk. Smith):
「約廿五年前,當IPCC(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首份報告出爐,和首度於里約熱內盧舉行地球鋒會時,氣候變遷似乎非常遙遠,從長遠來看,二氧化碳當然是主角,而現在氣候變遷已近在咫尺,我們正目賭主要影響生態的影響,尤其是冰河的融化和海冰的消失等等,我們了解它並不遠,必須思考眼前的和長期的解決辦 法,科學方面也大有進展,我們目前了解,有些溫室氣體的存在時間較短,影響氣候的時間較短,就長遠來看,我們無疑地必須處理二氧化碳,而事實上,當我思考這個問題時,我認為此生唯一能解決地球暖化的方法,就是處理存在時間短的氣體,任何處理二氧化碳的方法可能有效,卻無法長久持續。」

美國史丹佛大學氣候學家(Climatologist Stanford University, USA)史迪文.史那德博士(Stephen Schneider, PhD):
「誰想和地球這個實驗室賭一賭?這場賭局我們輸不起。」

國際超級巨星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在歐洲議會聽證會上的發言中表示:「我們要為孩子們的未來承擔責任。每個人都希望為改善氣候做一點努力,但不知道做些什麼。現在,你們可以加入一個星期一天不吃肉的活動,這是可行的,並不困難。」

據英國農村事務大臣理查‧洛奇赫德(Richard Lochhead)表示︰
「我們的冬天越來越潮濕、溫暖,海平面不斷上升,海岸也不斷被侵蝕,這些事現在正在發生,我們應該採取行動。」

加拿大總理史蒂芬‧哈珀(Stephen Harper)︰
「我想科學已經證明氣候變遷正在發生,情況很嚴重,我們一定要採取行動。」

歐洲議會的瑞典議員楊斯‧荷姆擔任主席:
「你個人能做出最具影響力的事,就是減少或完全停止吃肉,省下的穀物可以用來餵飽目前正在挨餓的人……目前歐洲當局的補貼被直接用在宣傳肉食的活動上,應該反過來才對。我們應該推行一項宣導吃素的活動,因為這才是全球暖化的解決之道。」

西北大學格瑞高利‧瑞斯金博士 :
「兩億五千萬年前從海洋中噴湧而出的甲烷導致90%的海洋生物以及75%的陸地物種滅絕。」
「甲烷導致之海洋噴發及物種大滅絕」
保存在深海死水中的甲烷是如何釋放出來,並導致大多數海洋和陸地生物的死亡。瑞斯金博士指出:
「…歷史有可能重演。」

德國聯邦環保署(Federal Environmental Agency,簡稱UBA)署長安德魯‧托格(Andreas Troge)表示:
「我們必須重新檢討我們攝取大量肉品的飲食習慣。」

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記者李查.格林調查氣象科學所揭露的未來實況。「這就是我們的未來:著名的城市沉入水中,世界的三分之一將成為沙漠,剩下的三分之二為了食物與淡水而戰爭。」

以上資料根據以下來源綜合整理 :
http://suprememastertv.com/bbs/tb.php/sos_video_tw/17 http://magazine.godsdirectcontact.net/chinese-t/202/so_29.htm
http://www.173ng.com/discuz/viewthread.php?tid=280687

肉品生產與消費對氣候變遷的影響

肉食與氣候變遷

-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的報告「牲畜的巨大陰影」指出,畜牧生產是導致全球暖化的最大因素。
-動物排泄物及畜牧飼料作物用地,對水源所造成的污染影響,比人們所有活動加總為大。
-供應肉食餐所需土地,是蔬食餐的10到20倍之多,全世界幾乎有一半的穀物和大豆產量,都用於餵食牲畜。


畜牧生產佔溫室氣體總排量=51%
比全球運輸工具排量還多畜牧生產的溫室氣體包括:
二氧化碳
甲烷—其對全球暖化的威脅以100年分攤,是二氧
化碳的23倍、以20年分攤是62倍
氧化亞氮(N2O)—其對全球暖 化的威脅,以100年
分攤,是二氧化碳的296倍、以20年分攤是275倍
(資料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06(1))


生產1公斤牛肉:
-溫室氣體排量威脅,相當於36.4公斤的二氧化碳。
-使用化學肥料相當於釋放340克的二氧化硫,和59克的磷酸鹽,耗費1億6千9百萬焦耳的能量。
-生產1公斤牛肉的二氧化碳排量相當於歐系車每250公里的排量,足以點亮1個100瓦的燈泡20天。
-超過三分之二的能源用於供應生產及運輸牲畜飼料。
(資料來源: Animal Science Journal, 2007)

「永凍土層正在逐日瓦解,甲烷和其他氣體也持續釋放到大氣中,我衷心期盼有人聽進去。甲烷和氧化亞氮是來自畜牧養殖、牲畜用地和飼養動物用地,它們遠比二氧化碳更毒、更具危險性。大氣的溫度越來越高,導致甲烷正在冒泡釋放,如果我們能遏止造成全球暖化的罪魁禍首,亦即畜養動物,我們就可以拯救地球。我們必須停止殘害人類或動物,停止生產動物製品,同時停止使用它們。」


森林砍伐
-森林砍伐在氣候變遷中,扮演重大的角色。有超過300個專家指出:「如果我們失去森林,就無法遏止氣候變遷」。但在2007年8月到2008年8月之間,亞馬遜森林的開採面積擴大69%,被用於肉品供應需求。畜牧業無疑是唯一最大的土地使用者。
-畜牧生產用地佔所有農業用地的70%,且是全球陸地的30%
-原先亞馬遜流域的70%林地已被充作牧場,而剩餘林地的絕大部分被用於種植飼料作物。
-20%的牧場在過度、密集放牧和侵蝕之下退化。
(資料來源:FAO, 2006; Goodland R. et al,1999)

「萬物存在均有其目的,就像樹木,為這星球提供氧氣,沒有樹木,我們不能存活,真的無法生存,沒有樹木我們就會死亡。水源也會變少,因為沒有樹木可以吸收及保存水份。所以,在這星球上的一切,包括我們人類,都息息相關,要互相幫助,才能使我們的生活舒適及環境適合居住,如果我們不了解這種道理,就相當於自相殘殺,每當我們砍樹或殺害動物,都等於在殘害我們自己的身體。」

糧食短缺
-糧價上揚導致額外的7千5百萬人口,陷於飢餓邊緣,根據估計,2007年全世界有9億2千3百萬的人口營養不良。
-但是我們真的缺乏糧食嗎?儘管內含缺乏效率的層面,但全球有三分之ㄧ的穀物及超過90%的大豆,都被用來餵養牲畜。這些畜牧飼料足以餵飽20億人口。
-生產1公斤的牛肉,需要10公斤的穀物
-生產1公斤的豬肉,需要4到5.5公斤的穀物
-生產1公斤的雞、鴨肉,需要2.1到3公斤的穀物
(資料來源: FAO, 2006; CAST 1999; B. Parmentier, 2007)

「採取其他任何行動都要花很長的時間,而我們沒有時間,所以我們必須要素食;不能再養殖動物,我們要選擇有機耕作、互相幫助、並分享食物。如果我們全都素食,我們每一個人,就可以有很多糧食和別人分享,沒有人會在晚上餓著肚子睡覺,然後我們就可以節省很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以幫助他們戰勝疾病及重建生活。這一切都可能成真,因為不再有戰爭、甚至也不再有殺戮動物的行為。和平從家中開始。」


缺水與污染
-我們目睹嚴重的乾旱造成土地龜裂,大量的洪水氾濫接連而來,毀損農作及帶來前所未有的破壞,使全球每天有30,000個孩童死於水源污染相關疾病。
-70%的水源用於生產糧食,而畜牧業是水源污染的最大禍首,其所產生的阿摩尼亞(氨氣)排量佔64%,促使酸雨形成。
-一間養殖場所產生的污染廢水,超過休斯頓、德州整座城市。
-生產一客牛排需要4664公升的水,但一份全素餐卻只需要371公升的水。科學家們計算過,我們放棄一磅牛肉或四個漢堡,即可以比至少六個月不洗澡,還能省下更多的水量。
(資料來源:FAO, 2006; CAST 1999; B. Parmentier, 2007)

「素食能遏止80%的全球暖化,終止殘酷,從餐盤做起,為世界帶來慈愛的能量,不再有缺水和水污染,不再有糧荒、饑荒、戰爭與致命的疾病,省下很多稅金和醫療費用,讓世界更美好,有更多有用的新發明,幫助好的組織。」

過度捕撈與死亡海域
-用魚餵養動物,嚴重威脅海洋生態,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漁獲是供作動物飼料。根據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海洋保育科學研究所及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一項長達九年的研究報告顯示,有令人震驚的2,800萬噸海洋魚類,正被磨成粉末餵食工廠化養殖魚類、豬隻與雞隻。
-石溪大學的艾倫彼奇博士(Dr. Ellen K. Pikitch)指出,「這佔全球漁獲量極其龐大的比例」。「小型野生魚類在飆漲的壓力下,有可能會使整個海洋食物鏈面臨巨大風險」。
-美國的研究和教育組織-世界政策協會(World Policy Institute)指出,擴張捕魚活動的做法,導致海洋生命陷入危機。一項2003年的研究顯示,海中有90%的大型魚,在過去的50年內已消聲匿跡,而世界政策協會也正在呼籲,要將用於補貼漁業的經費,用來建造大型海洋生態保護區。
-海洋因吸收過量的二氧化碳而酸化,溫度升高迫使動物另覓棲息地,缺乏生命的所謂「死亡海域」範圍,面積已逾數萬平方哩,這些都是污染和過度捕撈所致。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指出,現在有80%的魚類物種已瀕臨絕種。

「吃魚對地球生態環境也是一大浩劫,他們已經證實過度補撈沙丁魚已造成很多死亡海域。沙丁魚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其必要,可能是因為要氧化海洋,供某些其他物種維生,或清潔環境所需。任何上帝留在這世界上的物種,都負有使命。就像人類,我們有工作要做,動物也有任務要完成。只是有很多人認為它們沒有用,就補捉來吃,但事實上,它們對整個生態環境非常重要。」

肉食相關的疾病

列舉吃肉導致的疾病:
藍舌症 大腸桿菌 沙門菌 禽流感 狂牛症 李斯特氏菌 豬隻疾病(豬瘟) 貝類中毒 妊娠毒血症 弧形桿菌......

列舉吃肉的代價:
.心臟病--全世界每年有超過1,700萬人死於心臟病
花費超過一兆美元
.癌症--每年有超過100萬人罹患大腸癌
逾60萬人死於大腸癌
光是美國治療大腸癌的費用約65億美元
每年數百萬人因肉食而罹患其他癌症
.糖尿病--全球有2億4,600萬人罹患糖尿病
每年治療費用約1,740億美元
.肥胖症--全球有16億成人過重,4億多人有肥胖症。
單是在美國每年的醫療開銷達930億美元
每年至少有260萬人因過重或肥胖因素而死亡

還有更多…

摘自:http://suprememastertv.com/tw/SOS/index.php#top5


畜牧業嚴重威脅亞馬遜雨林

周二公布的一項研究表明,相比種植大豆的農民,牧場主是採伐亞馬遜熱帶雨林的更大罪魁。目前,巴西出口商們的環境紀錄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監督。
研究顯示,自2006年7月以來,研究涉及的630個熱帶雨林採伐的樣本地區中,只有12處是種植了大豆。此次研究是由若干環境組織和大豆業共同進行。

採伐熱帶雨林的劊子手是畜牧業

相比之下,將近200個樣本地區變成了牧場。其餘的森林採伐區尚沒有投入使用。綠色和平組織亞馬遜活動協調員Paulo Adario說:“採伐亞馬遜熱帶雨林的劊子手是畜牧業。”綠色和平組織是贊助該研究的團體之一。
儘管亞馬遜熱帶雨林遭破壞速度相比之前幾年大幅下降,且初步數據顯示,在過去10個月中採伐速度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但每年依然會有大面積的雨林遭到採伐。
由於最近幾年國外對巴西商品有強勁的需求,巴西的農業區域面積擴大,因而除了伐木者,牧場主和農民往往被人們視為採伐熱帶雨林的罪魁。
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國,也是世界上第二大大豆出口國。
Adario表示,最近幾年熱帶雨林的採伐率持續下降,這就意味著種植大豆的農民不再是砍伐雨林的直接參與者,因為大豆需要大面積種植才具生產效率。

摘自[巴西利亞]路透社(記者:Raymond Colitt)(2009.04.14)
http://cn.reuters.com/article/CNEnvNews/idCNChina-4235320090415?sp=true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90414.html

綠色和平: 養牛業已成為亞馬遜殘余雨林的最大威脅

綠色和平組織的一項為期三年的調查表明,西方對牛肉及皮革的需求以及亞馬遜地區養牛業的風起,嚴重推動了亞馬遜熱帶雨林的砍伐行徑。被起訴的供應商中有為樂購、瑪莎、阿斯達、王子食品、耐克、天伯倫等公司提供牛肉或皮革的幾十家巴西公司。

養牛業嚴重推動砍伐亞馬遜熱帶雨林

調查非法毀林的巴西當局指責,一些英國超市供應商所售的肉類,與大規模破壞亞馬遜雨林的活動有關連。為此,數十家巴西公司遭到檢察官的起訴,被追討數億英鎊的賠償,其中包括幾家向樂購(Tesco)、阿斯達(Asda)及瑪莎(Marks & Spencer)供貨的公司。
砍伐熱帶森林轉型農業生產這種行徑,預計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將佔全球排放量的17%--這超過了全球整個交通系統的排放量。養牛業已成為亞馬遜殘余雨林的最大威脅,自1970年以來,1/5的亞馬遜雨林已經消失了。

摘譯自[英國]衛報 (2009.06.21)
http://www.guardian.co.uk/environment/2009/jun/21/supermarket-suppliers-amazon-rainforest-deforestation
中文翻譯 (譯言)
http://guardian.yeeyan.com/guardian/47121

少吃肉 素食救地球

城市發展令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日增,不但加速全球暖化的步伐,更造成了嚴重的氣候災難。今年的聯合國報告指出,去年全球十大自然災害中,有九宗是由氣候異常所引起。為了抗暖化,近年全球焦點差不多都集中在二氧化碳的減排上,但原來最有效的抗暖對策是倡導素食。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今年便呼籲發達國家減少吃肉,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盡一分力。可是素食與減排究竟有甚麼關聯?為何說素食反而是當前最有效的抗暖對策?
今天是國際素食日,如果每人都在這天響應呼籲少吃一天肉,將比少開一天汽車更能達到溫室氣體減排的環保目的。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估計,畜牧業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約佔全球總量18%,比全球交通運輸廢氣的總排放量還要多出五個百分點。換言之,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角度來看,少吃肉比少開車更有幫助。

畜牧業 暖化最大的元兇之一

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畜牧業是造成嚴重環境危機的三大主要元兇之一。人類為了滿足口腹之欲而大量飼養動物,卻不知道原來畜牧業是導致土地沙漠化、空氣污染、水源枯竭和污染,及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主要因素,其中最嚴重的影響,正是全球暖化。
畜牧直接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包括運送和飼養過程中形成的二氧化碳,約佔整體農業溫室效應氣體的80%,而農業則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22%,和工業所佔的比例接近,比交通工具的排放量更高。日本科學家去年七月曾公布了一項科學化的調查研究,指生產一公斤牛肉大約等於製造了三十六點四公斤的二氧化碳,相當於家中燈火通明,且開車出門三小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
說畜牧業是全球暖化最大的兇手之一,更因為畜牧業排放的甲烷所造成的全球暖化效應,幾乎是所有其他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總和。甲烷是一種比二氧化碳的暖化威力強二十一倍的溫室氣體,而全球最大的甲烷來源就是畜牧業,主要源自動物的消化過程,現時一年的排放量已多達一億噸。

一磅牛肉耗四萬公升水

為了應付全球愈來愈多的肉食消耗,畜牧業佔用了33%的全球耕地面積,甚至不惜把七成的亞馬遜森林夷為平地,圈養牲畜。大量伐林的結果是,直接削弱了樹木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淨化空氣、保養珍貴動物的功能。據聯合國規劃署作出的警告顯示,全球三十三億公頃乾旱牧場中,已有73%屬於中度沙漠化,而中國境內則有十三億畝土地因此出現荒蕪及水土流失的現象。

70%亞馬遜森林夷為平地,圈養牲畜

大量飼養牲畜還會帶來耗水污染和浪費資源的問題。屠宰牲畜過程需要耗費大量水源,據統計,生產一磅牛肉需要二至四萬公升水,假如我們可以少吃一磅牛肉或四個漢堡包,所節省的水比六個月不洗澡省下的水還要多。此外,每生產一磅食用肉需消耗十六磅穀物和大豆,所以現時大部分穀物種植都是為了飼養牲畜,要養活一名肉食人士所需要的耕地足可養活二十名素食者。如果有人從今天開始改為素食,則每人可令一英畝的樹林得以保存,不用開墾成為耕地。芝加哥大學的一份報告亦顯示,美國人如果從一般的飲食習慣轉為完全素食,每個人一年將可減少排放一千四百五十八公斤的二氧化碳。
鼓勵更多人少吃肉或成為素食人士,是緩減全球暖化的有效方法,英國氣候變遷委員會甚至認為,如要在二○五○年以前減少全球八成的溫室效應氣體,減少食用肉類是首要任務。
不少國家已開始把推行素食列入重要的減碳方案之一,例如台灣今年公布的「減碳十大宣言」,明確倡導「多素食,少吃肉」;擁有二百一十萬人口的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現時已成為全美第一個鼓勵少吃肉以遏止全球暖化的城市,由政府倡導減少肉品生產,作為遏阻氣候變遷的重點工作。
(參考資料:-香港素食會http://www.vegsochk.org/
-EarthSave Report: http://earthsave.org/globalwarming.htm
-愛海抗暖化網: http://goveg.loveocean.org/ )

摘自[香港]星島日報(2008.11.25)
http://edu.singtao.com/lib/article/article_detail.asp?id=1374

茹素有助於保存地球的防衛者-雨林

巴西馬托格羅索州(Mato Grosso)的雨林是個珍貴的保護傘,也是無數動植物的天然棲息地與產地,然而目前卻遭受急速遞減的威脅,從2001年到2004年已有一百多萬(1,334,369)英畝的雨林消失了。

▲貧窮國家為小利益不惜焚燒雨林,破壞自然生態

吃一個漢堡=六平方公尺雨林砍伐

根據馬里蘭大學最近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砍伐森林的主要禍端起自於牛隻的飼養。美國科學作家傑瑞米'雷夫金(Jeremy Rifkin)直陳,即使在1980年代的美國,每吃掉一個漢堡就有六平方公尺的雨林淪為牧場,大部分的樹木都被砍伐,以便提供更多的放牧用地。而為了生產飼養牛隻的大豆作物並出口至歐洲,雨林也同時遭到破壞。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將森林轉變為放牧用地,每年產生了五兆二千九百一十億磅的二氧化碳,這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之一。預計在2010年之前,巴西和玻利維亞將失去約七百五十萬英畝的森林。

▲僅僅為了幾個漢堡,造成這珍貴的雨林一片焦黑貧瘠的景象!

肉食生產佔據了1/3土地

地表不結冰的地帶目前已有三分之一淪為養牛的牧場,而全球適合耕種的土地中,則有百分之三十三用來種植飼養動物的糧食。要餵飽地球不斷成長的人口,畜牧業是非常沒有效率的方法,每年為了生產一千兩百七十八億六千八百萬磅的肉類,就必須消耗掉一千六百九十七億五千六百萬磅的糧食以餵養動物。

肉食生產浪費了41,888,000,000磅糧食

我們也可以換個作法,將這種方式所浪費掉的四百一十八億八千八百萬磅的糧食拿來養育無數人口,並拯救無數動物的生命!根據另一份研究指出,伐林取地是造成全球暖化的一大禍根,使氣溫上升了華氏三度;農田則僅次於牧地,對於環境的變熱也難辭其咎。相較之下,雨林藉由樹葉和根部排出水分,產生自然涼爽的效果;地球上這些「綠色的肺」也吸收了許多二氧化碳並釋出氧氣,例如亞馬遜雨林就產生全球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氧氣。這些發現十分明確地顯示:避免全球暖化以及氣候變遷,茹素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且又可以拯救生命!

資料來源: 1.http://www.zeit.de/2007/04/Kuh?page=all (德文)
2.http://www.newsdesk.umd.edu/mail/send.cfm?articleID=1323
3. http://earthobservatory.nasa.gov/Newsroom/NewImages/images.php3?img_id=17404
4.http://news.mongabay.com/2006/0919-amazon.html
延伸閱讀: -法蘭西斯•摩爾•拉佩(Frances Moore Lappe)所著的《一座小行星的飲食》(Diet for a Small Planet)
-傑瑞米•雷夫金(Jeremy Rifkin)所著的《超越牛肉:養 牛業的興衰》(Beyond Beef: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attle Culture)

摘自
http://tw.myblog.yahoo.com/tony_c_jones/article?mid=8749
http://magazine.godsdirectcontact.net/chinese-t/180/ht_27.htm

養牛業吃掉亞馬遜

養牛業是導致亞馬遜森林被砍伐的首要原因,同時也是巴西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
亞馬遜每年的森林砍伐中有1,720,000公頃的森林砍伐是因為牧牛業,佔森林砍伐的14%,而世界上,每年則有12,570,000公頃森林被毀滅。綠色和平的最新報告《被“屠宰”的亞馬遜》從亞馬遜雨林深處的非法採伐開始,對涉及毀林、侵佔原住民家園甚至奴役等行為的農場所生產的牛肉、牛皮和其他相關產品進行了調查,並更深入追溯到供應鏈頂端的品牌如阿迪達斯Adidas、Reebok、Timberland、健樂士Geox、家樂福Carrefour、歐洲之星Eurostar、本田Honda、Gucci、宜家IKEA、卡夫Kraft、其樂Clarks、Nike、樂購Tesco和沃爾瑪Wal-Mart。

貧窮國家為小利益不惜破壞雨林

不僅如此,綠色和平同時發現,巴西政府部分擁有三家養牛巨頭--Bertin、JBS 和 Marfrig,是巴西牧牛業進一步擴張的既得利益者。這三家與政府關係深厚的企業對亞馬遜大面積的森林破壞負有直接的責任。以盧拉總統為首的巴西政府預計,巴西牛肉所佔的全球市場份額到2018年將翻一番。
通過對養牛業的財政支持,巴西政府正在以破壞亞馬遜雨林為代價來發展養牛業。這不僅極大地削弱了巴西政府自己做出的減緩氣候變遷的承諾,同時更使全世界應對氣候變遷的努力大打折扣。”如果巴西政府真的想成為氣候變遷的解決方,而不是讓形勢惡化,就必須立即結束與養牛業的同流合污,並承諾停止亞馬遜的森林砍伐。否則它就必須對接踵而至的氣候災難負責。

摘自[中國]綠色和平網站(2009.06.01)
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zh/news/slaughtering-amazon-story?utm_campaign=ebulletin_ml_0619&utm_source=ebulletin_ml_0619&utm_medium=email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90621.html
綠色和平報告《被“屠宰”的亞馬遜》原文下載:
http://www.greenpeace.org/international/press/reports/slaughtering-the-amazon

為拯救地球,再次敦促減少肉、奶消費

在一份針對食品供應鏈對氣候變遷的影響的初步報告中,擴大肉、奶的替代品市場及減少一日三餐中紅肉的消費量被列為關鍵性舉措。
這項調查題為《減少英國肉、奶消費之方略》,是由倫敦大學的皇家學院匯編而成。它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會英國區(其前身為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英國區)的支持,以及其它機構的加入,如集管理咨詢、信息技術和外包服務於一身的跨國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克蘭菲爾德大學(Cranfield University)以及英國農場與食品合作聯盟(English Farming and Food Partnerships,EFFP)。最終的報告有望於今年初秋發布。英國區世界自然基金會開發主管馬克-德裡斯科爾(Mark Driscoll)說:“它將通過同行審查,我們渴望它有科學的分量和足夠的反饋。”
這份報告草案突出強調,有570萬噸來路不明的溫室氣體未納入食品飲料行業現有的減排工作,而為了要達到政府2050年的減排目標,這部分溫室氣體是必須要減排的。它指出這個缺口可通過改變消費者行為來填補。皇家學院稱在食品飲料供應鏈中排放氣體的最大部分來自於農業部門,同時承認加工業已經在減排上有了巨大的進步。
它建議食品飲料行業在制定應對方案時應當把重點放在肉類和奶製品行業,因為在食品行業中正是它們產生了最大比例的溫室氣體排放--佔31%。
除了現有的已經付諸實施的減排方案,皇家學院稱力降紅肉和乳製品消費會超越570公噸這個減排量,而能夠在2050年之前達到620萬噸溫室氣體的減排量。
這份報告的撰稿人稱,英國食品標準局(Food Standards Agency)已經在確保推薦蛋白攝入量的情況下,為大家指出了在這些領域減少消費的空間。進一步的發現宣稱,消費者正在過度消費紅肉和奶製品。
皇家學院稱零售商在降低肉和奶製品比例,提高肉、奶替代品比例以及運用商業策略來推廣它們方面可以做的有很多。報告撰稿人,同時也是皇家學院研究生的夏洛特-李-沃爾芙(Charlotte-Lee Woolf)說,“要為顧客提供更多的選擇,以滿足潛在的需求,也考慮產品在店裡的位置,范圍可見度,以及價格可見度”。
德裡斯科爾補充道:“我們正在建立一個行業利益相關組織,以集中排出(溫室氣體減排的)主要障礙”。

摘譯自[英國]Food Manufacture 記者:Rod Addy(2009.06.29)
http://www.foodmanufacture.co.uk/news/fullstory.php/aid/8887/Meat_and_dairy_cuts_again_urged_to_save_the_planet.html
中文翻譯 (翻譯 xiaozhumuzi )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90629a.html

世界觀察研究所:肉類的新副產品-禽流感和全球氣候變遷

工廠化肉類飼養場的大力發展,它們在發展中國家擁擠的城市周邊的位置,以及全球化的禽類產品交易,這些都是推動禽流感傳播的罪犯,同時各種牲畜廢棄物對氣候的危害,超過了小轎車和越野車廢氣排放的速度。這些有關禽流感和肉類生產的初步研究來自世界觀察研究所即將出版的“2007-2008年的重大征兆”一書,由該所副研究員丹尼爾-聶倫博今天在美國先進科學協會(AAAS)舊金山年會上發布。
目前至少有十五個國家限制或禁止禽類散養養殖,試圖應對禽流感,但聶倫博認為,這種做法可能最終弊大於利。 她在會議發言中說,“全世界約計八億城市農民,在自家後院或屋頂上種植農作物養殖動物供食用或出售,他們中的大多數受到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不公平的抨擊。牲畜養殖對世界貧困人群的社會經濟學重要性巨大。”
2006年,全球肉類生產增加了2.5%,估計達2.76億噸,大約60%是由發展中國家生產的。 由於發展中國家收入的增加和快速城市化進程,有一半的肉類被其所消費。
肉類需求的不斷增長, 使豬雞肉類生產從少數以草食為主的鄉村混合型向市郊或市區集中型生產所轉變。在中國、孟加拉、印度以及許多非洲國家,因為無序的區劃管理以及各種補貼,牲畜的生產,雞、豬集中飼養場(CAFOs),或工廠化養殖場紛紛移向大都市地區。
將大型養雞場設置在城市附近可能有其經濟意義,但是禽類集中在靠近人口密集的地區會促使疾病的產生和傳播,聶倫博認為。寮國2004年春季爆發的45次禽流感中42次發生在工廠化養殖場,而其中38次是在首都永珍(市內爆發禽流感的少數小型養殖場都位於靠近商業中心的地方)。在奈及利亞,首起禽流感是在一家烤肉廠發現的,禽流感從這家有46,000隻雞的養殖場傳播到其他30家工廠化養殖場,然後又很快地傳到鄰近的散養禽群,迫使已經很窮的農民殺掉自養的家禽。
由於禽流感的傳播和對家禽的捕殺,2006年全球的禽肉類生產僅有少量上升,達到大約8300萬噸。但是豬肉生產增長了3%,達到1.08億噸。亞洲消費者因擔心禽流感而從雞肉轉到豬肉有可能促成這種變化。
禽流感數百年來早已在散養禽類群中存在,但是從未發現被演變出高致病性的病菌,例如致命的H5N1病毒。相反,在集中飼養場中,由於成千只動物集中在一起,一旦發病,傳播極快。這些飼養場的禽類貿易是將疾病傳播給小型農戶的罪魁禍首。
專家們建議,與其對小型的散養禽類群進行捕殺來防止禽流感,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國際機構不如針對大型禽類生產商,在禽流感發生之前做好預防工作。工業化食物體系不僅威脅著小農戶的生計,它還將世界置於一種潛在的流感大流行的風險之中。“H5N1病毒可能是世界的工廠化養殖場的產物,不過小生產者卻是受損失最大的。”聶倫博說。
動物集中養殖不僅危害到人類健康和經濟,還破壞了生態。牲畜數量的增加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佔全球的18%(按照二氧化碳當量計算),在甲烷的排放量中佔37%,而甲烷對全球變暖的影響是二氧化碳的20倍以上,在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量中則佔65%,這是另一種強烈的溫室氣體,大部分來自廄肥。

摘自[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 (2007.02.19): http://www.geichina.org/worldwatch/press/20070227.html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70219.html

聯合國糧農組織:牲畜比汽車產生更多溫室氣體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今天公布報告說,牲畜產生的溫室氣體比汽車還要多,各國必須採取措施遏止這種趨勢。
糧農組織在這份題為《牲畜的巨大陰影:環境問題與選擇》(Livestock's Long Shadow-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Options)的報告中說,由於人類對肉類和奶類的需求不斷上升,牲畜飼養業快速發展,牲畜產生的溫室氣體已經超過了汽車。

▲蘇丹丁卡的養牛場

比二氧化碳更強烈的一氧化二氮、氨和甲烷

報告說,如果用二氧化碳的釋放量衡量,牲畜比汽車排放多,為18%。人類活動(包括飼養牲畜)釋放的一氧化二氮65%來自牲畜,而一氧化二氮的“全球變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簡稱:GWP)是二氧化碳的296倍。
此外,人類活動產生的甲烷(methane,俗稱“沼氣”),37%來自反芻牲畜的消化道。而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3倍。人類活動產生的氨(ammonia),有64%來自牲畜。氨是導致酸雨的重要原因之一。
牲畜不僅產生溫室氣體效應,而且牲畜飼養與森林爭地,導致有助於調節氣候的森林的面積減少,從而進一步加劇了氣候變暖的趨勢。地球土地面積的30%現在都被牲畜飼養業佔用。在全球可耕地中,33%被用於種植牲畜飼料作物。
報告說,牲畜飼養業還導致了土地和水質退化,牲畜飲水和飼料種植灌溉用水加劇了全球水資源的緊張。牲畜糞便還污染著環境。例如,南中國海磷、氮污染的主要陸地來源,估計就是牲畜。這種污染使該海域的生物多樣性蒙受了損失。
糧農組織本周在泰國曼谷開會,尋求解決上述問題的辦法。可供選擇的方案包括:改進飼料從而減少牲畜腸道發酵(enteric fermentation)產生的甲烷、建立生物工廠加強對牲畜糞便的循環利用、提高牲畜飼養和飼料種植的效率、加強牧場合理化管理、利用定價和征稅調節畜牧業、加強植樹造林、加強土地和水資源管理,等等。

摘自[聯合國]聯合國網站新聞中心(2006.11.29) : http://www.un.org/chinese/News/fullstorynews.asp?newsID=6874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61129.html

聯合國糧農組織:畜牧業是對環境的一大威脅

在飼養牲畜和駕駛車輛兩者之間,哪一個排放的溫室氣體更多?

結果令人意想不到!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一份新報告,與運輸業相比,畜牧業產出的溫室氣體更多,以二氧化碳當量計算佔總量18%。它還是土地和水資源退化的一大根源。
糧農組織畜牧信息政策科科長、該報告的高級撰稿人Henning Steinfeld說:“畜牧生產是造成當今最嚴重環境問題的最大責任方之一。需要採取緊急行動來對這一情況進行補救。”
隨著人們越來越富裕,每年肉奶產品消費量也在增加。全球肉類產量預計將增長一倍以上,從1999/2001年的2.29億噸上升到2050年的4.65億噸,而奶產量將由5.8億噸增加到10.43億噸。

長長的陰影

全球畜牧部門發展迅速,其速度超過任何其他農業分部門。它為大約13億人提供生計,並佔全球農業產出40%。對於發展中國家的許多貧困農民來說,畜牧業還是挽畜這種可再生能源的來源,而且也是其作物有機肥料的一個重要來源。
然而,糧農組織的報告《畜牧業長長的陰影-環境問題與解決方案》指出,這種快速的增長要求付出昂貴的環境代價。報告警告說:“必須將畜牧生產的單位環境成本減半,才能避免環境受破壞程度在現有水平上繼續惡化。”
如果將來自土地利用和土地用途變化的排放量包括在內,畜牧部門佔來自人類活動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9%,但是所產生的更為有害的溫室氣體的比例則高得多。它佔與人類有關的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65%,而一氧化二氮全球暖化潛能是二氧化碳的296倍。其中大部分來自糞便。
此外,它還分別佔人類排放甲烷(是二氧化碳暖化潛能的23倍)和氨(主要導致酸雨)總量的37%和64%。
該報告指出,畜牧業目前佔用了整個地球土地面積的30%,其中大部分為牧場,但也包括佔全球可耕地 33%的牲畜飼料生產用地。鑒於森林被清除,用來開闢新的牧場,畜牧業是毀林的主要驅動因素。這一情況在拉丁美洲尤為突出,例如在亞馬遜地區,原有森林的大約70%現在被用來放牧。

土地和水

畜群同時造成大范圍土地退化,其中20%的牧場因過度放牧、土壤板結和侵蝕而退化。而旱地的這一比例則更高,原因是政策不當和畜牧業管理不足,導致荒漠化蔓延。
畜牧業是對地球日益稀少的水資源破壞最大的部門之一,除其它方面之外,它導致水污染、富營養化和珊瑚礁退化。主要的污染物是動物糞便、抗生素和激素、制革廠的化學品、用於飼料作物的化肥和殺蟲劑。大面積過度放牧擾亂了水循環、減少了地表和地下水資源的補充。大量的水被用於飼料生產。
據估計,畜牧業是造成中國南海磷和氮污染的主要內陸根源,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肉畜和乳畜目前佔陸地動物生物總量的約20%。家畜在大塊土地上的存在及其對飼料作物的需求也加劇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據評估,在24項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中有15項處於下降趨勢,而畜牧業被認定是元兇之一。

補救措施

在多機構“畜牧、環境及發展行動”支持下編寫的該報告,明確提出應認真考慮這些環境成本,並建議採取一系列補救措施,其中包括:

土地退化 - 控制公共牧場的準入並消除限制牧場遷移的障礙。採用水土保持和林木兼作方法,並有控制地將畜牧業移出敏感地區;在以畜牧為基礎的土地利用中實施環境服務付款計劃以幫助減緩和扭轉土地退化。
大氣和氣候 - 提高畜牧和飼料作物生產效率。改善動物膳食以減少腸內發酵及其導致的甲烷排放,並建立沼氣廠對糞便進行再循環處理。
水 - 提高灌溉系統的效率。採取用水全額定價和征稅來阻止大型畜牧業集中在城市附近。

為了規劃畜牧業今後的發展道路,糧農組織及其合作伙伴本周在曼谷召開了一次全球磋商會。上述和相關問題成為會議討論的焦點。會議還討論了與畜牧業迅速發展相關的眾多公共衛生風險,因為牲畜疾病同樣會越來越多地感染人類﹔畜牧業的快速增長還可能導致小生產者被排擠出不斷擴大的市場。

報告《畜牧業長長的陰影-環境問題與解決方案》英文版下載 http://www.fao.org/docrep/010/a0701e/a0701e00.HTM

摘自[聯合國]聯合國“糧農組織新聞室”網頁(2006.11.29)
http://www.fao.org/newsroom/zh/news/2006/1000448/index.html

放下夾肉的漢堡吧! 生化專家布朗認為 畜牧業加劇全球變暖

帕特裡克-澳-布朗,斯坦福大學的生化專家,其無償貢獻曾使科學界產生2次重大變革。在上世紀90年代早期,布朗發明瞭第一塊DNA微矩陣芯片,一種觀測細胞如何使用DNA的工具,他使研究人員可以自己進行轉化基因的研究。2000年,一個免費的在線科學雜誌--科學公共圖書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簡稱PLoS)開通,打破了像《科學》、《自然》等科學出版物每年200美元訂閱費的桎梏,他是三位發起科學家之一。


終止畜牧業,解決全球飢荒

現在,他正轉向另一個更為強大的敵人。在未來的18個月,為了改變世界農耕和飲食的方式,55歲的布朗將暫時放下他的科學研究工作(研究一小段基因是如何翻譯成大量蛋白質的)。他想終止畜牧業,或至少能使因飼養牛、豬、雞而造成的全球飢荒狀況能有顯著改變。
作為一個超過30年的素食者和5年的純素食主義者,布朗指出: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牲畜排放的二氧化碳只佔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的9%,排放的甲烷佔人為甲烷排放的37%(大部份來自養殖動物的消化系統),排放的氧化亞氮佔人為氧化亞氮排放的65%。這些都遠遠大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這意味著因牛、禽類等造成的溫室效應大於所有的汽車和飛機所造成的。

吃素以應對全球變暖

環保專家正認為畜牧業是他們新的敵人。喬納森-薩弗朗-弗爾(Jonathan Safran Foer),最暢銷的小說家,已發表文章宣稱,由於肉食業造成的環境危害,他已讓孩子們吃素;而且如果人們想要吃肉時,不妨考慮吃他們的寵物狗。倫敦經濟學院的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議員,曾告訴《獨立報》說,西方國家必須更多地吃素以應對全球變暖。如不改變目前的趨勢,肉類和乳製品產量至2050年將增加一倍。

解決方案是:清除地球上的畜牧業

作為一名美國國家科學院的成員,以及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的研究員,布朗引起科學界的爭論,認為這種改變必須是基於經濟上的,而不僅僅是基於道德上的。種植作物喂養牲畜比直接喂養人需要更多的土地、能源和化肥。他說:70%的亞馬遜雨林因作牧場而被砍伐。即使科學家現在知道如何從乾細胞中製造牛奶,但它仍然與從玉米或小麥中製造植物奶的效率要低。
“自現在起50年後,這個系統絕對不可能象現在一樣運行”,布朗說,“我們要麼等待,要麼去處理,否則我們全完蛋。我想把這作為一個可解決的問題來對待。”解決方案是:“清除地球上的畜牧業。”
飲食具有可塑性。30年前,沒有人喝高果糖玉米糖漿,但現在,它已是美國飲食中的主要組成成分之一。隨著西方飲食進入中國大陸,那裡的人食用牛肉日益增多。布朗建議,從飲食中去除肉類的關鍵在於鼓勵食品工業生產出美味的素食。如果零售業推行新的食品,眾人的口味也會隨著改變。

生產1升牛奶需1000升水

怎麼鼓勵呢?布朗認為,如果他能使食品製造商相信出售肉製品的費用很高,而且還會升高,他們就會轉而出售素食。從經濟學上來看這似乎是微小的變化,卻將使畜牧業負擔不起。目前,世界各地的農場主都在主張他們應該免除溫室氣體排放稅及溫室氣體排放量額度,如果他們不能被免除,肉類的成本還將上升;提高水價將會有同樣的效果??生產1升牛奶需1000升水。
在實施項目前期,布朗計劃與他的同事花6個月的時間來設計出經濟模型,來闡述蓄牧業的高額成本負擔。然後,他將用一年的時間與著名廚師和食品專家一起推出美味的素食食品,並制定出戰略以解決政治、經濟、法律、社會行為和糧食安全問題,他相信能夠得以完成。
如果布朗能使麥當勞公司在每個巨無霸裡少放肉,就可算勝利了。到目前為止,對環境友好的食品還少有被研究。
他說:“如果你是一個大的食品生產商,這將是絕對不可避免的,你最好開始想得長遠些--為求生存,你最好認真地開始投資,並尋求轉變。”

摘譯自[美國]Forbes Magazine《富布斯》雜誌 作者:Matthew Herper(2009.11.30)
http://www.forbes.com/forbes/2009/1130/thought-leaders-mcdonalds-global-warming-drop-that-burger.html
中文翻譯(翻譯:小言)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opinion/dropthatburger.html

德國生態經濟研究所:肉食有害地球環境 茹素可降碳足跡

根據德國今天公布的研究報告,放棄吃肉可以大幅減少碳足跡,而肉食者的飲食造成的碳排放量,將近為茹素者的兩倍。
生態經濟研究所(IOeW)說,一個人如果吃肉,每年造成的碳排放量,相當於駕駛一輛中型車行駛四千七百五十八公里。
生態經濟研究所發布的研究報告說,但是素食者一年吃掉的食物所造成的碳排放,約等於駕車行駛兩千四百二十七公里﹔獨立消費者保護組織“食品監督組織”委託該研究所進行這項研究。
計算的根據在於溫室氣體的排放,包括動物本身排放的甲烷,以及生產食物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例如製造飼料與肥料,或是利用農地。

有機素食碳足跡為肉食者的十七分之一

研究說,放棄食用肉類與乳製品,完全茹素,可以將為了製造所食用食物而排放的溫室氣體,降為原本的七分之一,相當於駕車行駛六百二十九公里。
若完全食用有機食物,則飲食碳足跡為肉食者的十七分之一,相當於駕車行駛兩百八十一公里。
他說,牛肉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特別嚴重,生產一公斤的牛肉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相當於駕車行駛七十一公里,相較之下生產一公斤的豬肉,約等於行駛二十六公里。
研究說,轉而從事有機農耕,可以大幅降低排放溫室氣體,“但重要的是我們進食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必須大幅降低生產與消費牛肉與牛乳”。

摘自[香港]Yahoo!新聞,原文引自法新社(2008.08.26)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80826/8/7wcw.html
http://afp.google.com/article/ALeqM5gb6B3_ItBZn0mNPPt8J5nxjgtllw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80826.html

英國倫敦市議會 建議員工茹素

倫敦市議會建議員工茹素,以減少排放溫室氣體。根據肯登市氣候變遷組提案從飲食中斷絕肉製品和奶製品將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五月底市議員將對這一提案審議後,制定出一系列措施, 旨在減少對該區的環境影響。
肯登市環保人士艾力克希斯-羅威爾說這一素食提案是基於聯合國的數據顯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畜牧業佔18%。
他說:“總有一天我們必須認真檢視西方的飲食,它使用太多肉與乳製品,而且造成碳排放問題與肥胖問題。”

肉食- 大量浪費食物及地球資源

“我們談論的不是讓每個人都變成素食者,但大家應多吃蔬菜,少吃肉,尤其是高碳排放的牛肉。我們消耗了大量礦物燃料及水等稀缺資源,用來種植穀物及化肥,卻用它們飼養牛後再供給人類。”
“種植蔬菜直接提供給人類會更好。”
據素食協會提供的數據:70%的世界農業耕地都用於飼養農場的動物,或作為牧場,或用來種植飼料。種植莊稼直接養活人類的土地卻少得多。
牲畜比全球所有運輸系統排放更多的有害氣體,肯登市還希望削減從國外空運入境的食品或全國貨車運輸的食品數量。
目前正在研究如何支持當地的生產商利用現有的分銷網路,便於食品從東南地區流通到中心樞紐。
同時,當地居民將被將露天空地-甚至屋頂-變為小塊待分配土地。
羅威爾先生說:“肯登市住宅區比公園擁有更多的綠色和潛在的綠色空間。”
“肯登市三分之一的屋頂不做任何結構性改造就能變成綠色屋頂。我們已有一個未來十年的土地分配規劃,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機。”
“我們不會自稱可以生產足夠的食物提供倫敦,但我們可以種植一些,這聊勝於無。”
他補充道,這些計劃也將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市鎮的生物多樣性。

註釋:Camden(有幾種翻譯:卡姆登、肯頓或康登等)是位於倫敦北部的自治市,Camden是倫敦多元文化體現最強烈的一個區,全英國最貧窮的10個居住區有4個在Camden,而這裡又有聞名於世的大英圖書館和富人區Swiss Cot-tage,也是朋克文化的發源地。Camden market 是英國最大的街市,也是倫敦的第四大旅遊勝地,每周接納近五十萬名遊客。
Alexis Rowell(艾力克希斯-羅威爾):英國倫敦肯登市(Camden)議員與國家文化與環境監督委員會委員

摘譯自[英國]旗幟晚報Evening Standard 記者:伊麗莎白-霍普柯克(2008.03.18)
http://www.thisislondon.co.uk/standard/article-23457486-councils-green-advice-to-staff-go-vegetarian.do
中文翻譯 (翻譯:悠靜 校對:May)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80318.html

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鼓勵 少吃肉遏止全球暖化

辛辛那提市(Cincinnati)是擁有210萬人口的都會,今年6月該市的環保部門制定的氣候保護行動計劃(Climate Protection Action Plan)中決定將減少肉品生產作為遏阻氣候變遷的重點工作。
辛辛那提市環境質量管理局法肯主任:“從聯合國和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資料顯示,畜牧業是造成碳排的主要肇因之一。我們指導委員會20位由市長指派居有影響力的代表審視數據後說:‘是,事實很明顯,這些該被涵蓋在城市的報告中。’”
該市制定的氣候行動計劃中指出:“少吃肉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簡單和有效方法。”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指出,肉品工業產生全球18%的碳排,比全球交通業總合的13%還多,芝加哥大學研究學者也一致發現,採取植物性飲食會比開普瑞斯(Prius)混動車節省更多能源,辛辛那提的報告讓它成為美國第一個建議少吃肉減少溫室氣體的城市。法肯主任:“我們將幫助人民瞭解,若他們關心氣候變遷,減少吃肉是重要的選擇之一。”
讚揚法肯主任與辛辛那提關心的領袖提供市民信息和選擇,讓他們能夠幫助地球、自己和家人,願更多城市將這明智策略納入氣候行動計劃,確保地球最佳的健康。

摘譯自SMTV(2008.06.19)
http://suprememastertv.com/tw/bbs/board.php?bo_table=sos_tw&wr_id=340&url=link2_0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放棄肉食以拯救世界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尼古拉斯-斯特恩議員(Lord Nicholas Stern)在最近接受泰晤士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人們需要考慮吃素來遏制氣候變遷。
斯特恩議員說:“肉食浪費水且排放很多的溫室氣體,給世界資源造成極大的壓力,而素食是較好的選擇。”
斯特恩議員是著名的《斯特恩報告》(2006 Stern Review)的作者,報告按常規經濟模型分析了阻止氣候變遷的成本和風險。
斯特恩議員預計,當肉食不能接受的時候,人們的看法會發生轉變。“我認為人們在考慮如何行動的時候,同時也考慮吃什麼,這一點非常重要。”他說:“我現在61歲了,對酒後駕駛的看法與我還是學生時已大不相同。人們對責任的看法會發生改變,他們將會更多地質詢食物的碳排放。”
斯特恩議員目前是倫敦經濟學院的 I. G. 帕特爾經濟學教授。

《斯特恩報告》(2006 Stern Review)原文下載:
http://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gov.uk/+/http://www.hm-treasury.gov.uk/independent_reviews/stern_review_economics_climate_change/stern_review_report.cfm

摘譯自[英國]泰晤士報(2009.10.27)
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news/environment/article6891362.ece
中文翻譯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91027.html

瑞典推行氣候友好食物 肉食是對環境危害最大的食物

根據歐盟執行委員會的(European Commission)資料顯示,食品與飲料產業消耗了地球23%的資源,產生18%的溫室氣體及31%的酸性氣體。
歐盟環境署指出,在食物生產鏈中,農業對環境的壓力最大,其中牛肉和奶製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食品加工不是一個重要的環節。
牛肉和奶製品對氣候的衝擊主要來源於牛腸道排放的甲烷,甲烷的溫室效應據說是二氧化碳的20多倍。
歐盟聯合研究中心(JRC)在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在歐盟27國中所有最終消費中,肉食和奶製品平均對環境的危害佔24%,而其在經濟中的構成卻只佔6%。

建議國民減肉食以降暖化

今年六月,由瑞典國家食品部(Swedish National Food Administration)及國家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共同草擬出一份《友善環境食物選擇指南》,建議國民減少肉類的食用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指南中指出:“肉類──牛肉、羊肉、豬肉、雞肉,對環境的危害最大。”
在《友善環境食物選擇指南》中建議:
“試著在每周將一、兩餐用蔬食取代肉類,或減少肉類食用量,將能降低人類在氣候變遷的碳足跡”。

少吃肉 對環境的最聰明的選擇

“少吃一點肉,對你所吃的食物做出更仔細的選擇,是你能為環境做出的最聰明的選擇!”。
除了關於氣候和環境因素之外,該指南還列出了各種食品的健康特性、推薦每日食用量及過量食用的後果。文件指出“雖然有個別特例,但選擇健康食品和選擇環保食品通常是沒有衝突的。”
據世界銀行表示,到2050年,世界對食物的需求將增加50%,對肉類的需求可能增加到85%,主要是因為新興經濟國家,像中國、印度逐漸變的富裕並接受西方飲食習慣──大量攝取肉類及奶類製品。
瑞典是歐州第一個從改變飲食習慣入手來改善環境的國家,瑞典食品部主任Inger Andersson表示:“消費者在採購食物的同時也在對環境做出重要的選擇,所以他們需要一個健全的依據,在瑞典,食品消費對氣候的衝擊佔了大約25%”。
這份指南也送往其他國家來評估執行的可能性,過程中並沒有聽到強烈反對的聲音,瑞典當局希望這份指南能激勵其他歐盟國家群起效尤。

《友善環境食物選擇指南》英文版下載
http://www.slv.se/upload/dokument/miljo/environmentally_effective_food_choices_proposal_eu_2009.pdf

摘譯自[比利時]Euractiv(2009.06.22)
http://www.euractiv.com/en/cap/sweden-promotes-climate-friendly-food-choices/article-183349
中文翻譯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90622.html

台灣版“周一不吃肉”運動921開跑

想要過健康減碳新生活,少吃肉,改吃素,可能是有效的具體行動之一,響應“周一無肉日”更是民眾的新選擇!

推廣平台 網友響應

繼英國前披頭四樂團知名歌手保羅-麥卡尼帶頭推廣周一無肉日後,國內民間人士也將於921當天,正式發起台灣版的“周一無肉日平台”,發起人素食作家蘇小歡及徐仁修,除積極邀請荒野保護協會等民間結盟團體加入,也力邀餐廳推出“友善素食食譜”,廣邀社會大眾加入周一無肉日行列,已引起網友熱情響應。
▲台南市推動環保素食,有53所學校每個月至少安排一餐素食。(記者黃文鍠攝)

蘇小歡說:“大自然的反撲,提醒台灣的人民,該有些積極的環保作為了!”他指出,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在2006年所做的統計資料就已經指出,二氧化碳最大的製造者,並非人類,而是畜牧業,畜牧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佔全球總排放量的18%,比過去被誤解的元兇--所有石化業、汽車、摩托車等加起來還高。

餐廳提供無肉菜單

周一無肉日平台,目標將推動民眾周一餐桌無肉,餐館周一提供1/3無肉菜單供消費者點用,並將結合量販業者推動素料專櫃,希望結合航空業者推動機上無肉餐,還將舉辦無肉餐高峰論壇,並邀請推動“周四無肉日”而聞名國際的比利時根特市長來台演講,同時結合電子媒體,透過跑馬燈提醒大家“周一無肉日”。

吃素的理由 新增愛地球

基於健康及環保理念,強調吃“生態素”的徐仁修與吃“生命素”的蘇小歡說,人類對肉品的需求量以驚人速度成長,畜牧業的發展不只導致森林遭濫墾來提供牧地,冷凍肉類及產制肉品過程,更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想要透過種樹達到環保效果,需要三、五年,透過石化業輔導轉型更困難重重,肉品產制過程就是造成地球暖 化的第一元兇。
台灣人民的環保意識若能崛起,攜手讓台灣成為低肉品消費社會,進而感染全世界的人們,將是解決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的重要力量。
蘇小歡說,周一無肉日平台將設定兩年的目標時間,透過各種力量讓周一無肉日成為全民生活習慣,進而讓官方在第一年主動宣布周一為全台灣的無肉日,第二年則希望以台灣為起點,串聯全球有志團體,讓全球重要國家都加入周一無肉日行列。

摘自[台灣]自由時報(2009.09.08)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sep/8/today-life1.htm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90908.html

比利時城市根特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行素食日的城市


比利時城市根特將成為世界第一個實行每周至少有一天吃素的城市。

自本周開始,每周都會有一個無肉日。在這一天,公務員和議員將選擇素食餐飲。根特認識到畜牧業對環境的嚴重危害。聯合國的報告指出牲畜排放了近1/5的全球溫室氣體,為此根特發表了每周的素食日宣言。政府官員和政治家將首先放棄一天的肉食。

▲每周四的素食日,圖片: Gianni Barbieux。

一個反對肉食的活動者說:“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特別活動:整個城市宣稱每周有一天的素食日。”市議會說:我們是歐洲第一個,或許也是西方社會的第一個舉辦此類活動的城市--整個城市每周有一天吃素。策劃此次活動的市議會勞動黨會員Tom Balthazar說:“沒有任何強制性,我們只是想在這個城市提倡更健康和永續的生活方式。”

城市中所有的餐館都保證在菜單中有一道素菜,某些餐館還保證在每周四隻提供素食餐飲。自九月份開始,城市的學校每周四,在父母不反對的情況下將提供無肉的餐飲。另外,至少有一家醫院也願意加入。
▲素食日的海報:一個海員在駕駛一個用茄子做的船。

吃純素的Wim Coenen,從事進口寵物素食,他說:“這個計劃不是強迫每一個人都成為素食主義者,但它卻可以減少我們的碳足跡,至少可以介紹一個減少肉食消費的方法。”
另外,根特市政府還在此活動發起日之時印製了9萬份地圖,特別標示出當地最好的素食餐廳。同時還發放了素食菜譜小冊子和素食樣品。

摘譯自[英國]英國衛報(2009.05.12) http://www.guardian.co.uk/environment/2009/may/13/ghent-belgium-vegetarian-day
中文翻譯 (BBC)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90512.html

美國新法要求畜牧業者需公佈有毒氣體(氨及硫化氫)排放量

美國實施新法令(1/22當週開始生效),要求畜牧業者向國家和地方當局呈報氨及硫化氫估計的排放量,違反者將課罰金每日US$25,000(約當新台幣85萬元,而且是按日計算,相當昂貴,顯示出美國當局對徹底執行該項法令的重視。
此項法令目前只約定大型豬肉業者,環保人士對此相當不滿,認為這項法令應適用所有畜牧業者。環保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頒佈這項新法,部分原因是畜養某些牲畜所排放的這些氣體,已證實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

豬舍是空氣污染物來源

豬舍內可能產生之空氣污染物,大致有粒狀污染物(粉塵)、孢子、二氧化碳、硫化氫、氨氣、內毒素及臭氣(Odor)等問題。來源分別從新鮮或貯存糞便、飼料及動物本身而來。氨氣來源為排泄物中之尿酸、尿素、胺和未消化蛋白質中之含氮物分解。影響氨氣散發之重要因子為溫度、pH、糞便水分含量。養豬場另一空氣污染物產生源為廢水處理場及附設堆肥舍,尤其是場內水溝、蓄糞池、厭氣醱酵池及堆肥舍等均為臭氣逸散之主要來源。

氨(NH3)-易溶于水與組織中水分,皮膚粘膜直接接觸後,則可引起局部腐蝕性損害。氨接觸到身體表面,會受到嚴重的化學灼傷,尤以呼吸道,口腔及眼等;吸入後,可致嚴重呼吸道損傷,水腫、組織壞死,造成中毒性肺炎,肺水腫。高濃度吸入時,將先發生痙攣,繼而出現嗜睡,並可能昏迷、窒息而死亡。
硫化氫(Hydrogen Sulfide)-是具有刺激性和窒息性的無色氣體。低濃度接觸僅有呼吸道及眼的局部刺激作用,高濃度時會造成死亡。最為人知的硫化氫中毒例子就是下水道工人中毒事件,除了下水道,硫化氫亦常發生於排水溝及廢水處理廠等。硫化氫中毒類似氰化物中毒,其症狀重則抽搐、昏迷、死亡,其死亡率可高達6%。且當濃度達50~150ppm時便會使人喪失嗅覺。因此,中毒之人往往不易發覺。
(資料來源 : 農委會)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0335&print=1

摘譯自[美國]Finding Dulcinea 新聞(2009.01.22)
http://www.findingdulcinea.com/news/environment/2009/jan/Pork-Farmers-and-Environmentalists-Irked-By-New-EPA-Emissions-Rule.html
中文翻譯
http://sumashirley.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25.html

詹姆斯-漢森:這是最後的機會了

一個美國航天局頂級科學家說,警示美國政府全球在變暖事實已經整整過去20年了,而現在情況已經極其惡劣,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才是全球唯一的希望。

周一詹姆斯漢森警告國會地球早已過了大氣層中溫室氣體“警戒線”,需要回到1988年的水平線,在物種沒有大批滅絕,生態系統尚未崩潰以及海平面沒有急劇上升的情況下,承載人類排放二氧化碳的地球大氣層只能維持幾十年。
哥達德空間科學研究所主任漢森,時常被譽為“地球變暖科學之父”,他對美聯社記者說,如果我們沒走錯路,那就值得慶祝了,現在是最後的機會!

1988年6月,正值華盛頓深受高溫侵襲之際,漢森向參議院的聽證會提出地球變暖已經是事實了,他的這一公開發表言論揭開地球變暖的新頁,在國會指定的能源自主和全球變暖委員會上,漢森通過一年間的研究舉出事實證明該言論,從此被稱為“先知”,並且在全國媒體聚集的宴會上發表演說,為此被1988年聽證會前主席Sen. Tim Wirth稱為“英才”。

▲漢森在華盛頓Green Apple Festival告訴美聯社記者:“如果我們不徹底改變,我們就有可能被“烤乾”了”(Photo by By Brendan Hoffman, Getty)

漢森提出,為減少空氣中的排放物,2025年以後應該關閉美國一些釋放二氧化碳的煤電站,直到2030年全世界煤電站應該全部關閉。
類似煤等化石燃料是人造溫室效應的主要來源,漢森表示,地球大氣層必須恢復到二氧化碳含量為350PPM水平,而上個月超過了該值的10%,達到386.7PPM。
漢森表示他支持那些抗議英國建立新煤電站的人們,他們將自己鎖在英格蘭提議建造的幾個工廠的大門和設備上。
媒體的宴會上,漢森表示“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阻止煤電站排放二氧化碳,雖然我不能將自己綁在煤電站大門或設備上,但是我們都應該關注此事。”
美國公共事業,包括那些籌備建造煤電站的發言人Frank Maisano說,漢森表現出了作為一個科學家的遠見卓識,但是他的“關掉煤電站方法太單一”,這樣說超出了他的專業領域。
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稱,漢森第一次發表溫室效應言論時正是全世界空前最熱的一年,此後的14年逐年升溫。
發表言論的20年來,漢森一直致力於氣候變暖問題的研究,雖然為時已晚,他還想探討是否有辦法解決。他的結論是“仍然有時間阻止最壞的局面發生,但是時間有限了。”
記者會上,他對美聯社說,“眼前已經發生了一些事情,首先是北極變暖,這正如我們當時預料的。”
當時漢森回應其他科學家質疑時說到,未來5到10年間北極的夏天將不再出現冰山。
地球變暖的長期懷疑論者Sen. James Inhofe引證近期民調說:“漢森(前副會長)和媒體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鼓吹人造氣候變暖危機,但是美國人從來不買賬!”
然而,委員會主席Rep. Ed Markey說,“漢森博士的理論確實有道理,20年後,我們認識到他就是一個氣候先知。”

摘譯自[美國]USA Today(2008.06.23)
http://www.usatoday.com/tech/science/environment/2008-06-23-globalwarming_N.htm
中文翻譯 (譯心譯意網 翻譯:Aroma)
http://treasure.1x1y.com.cn/useracticles/20080624/20080624112619906.html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80623.html

《六度的變化》一個愈來愈熱星球的未來


當全球溫度升高攝氏一度的時候,非洲大陸冰雪蕩然無存,北極熊、海象和環斑海豹,從地球的北端銷聲匿跡。溫度升高攝氏二度,從鯖魚到鬚鯨淘汰出局,格陵蘭冰原徹底消融,全球海平面升高七米。升高攝氏三度,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大部分會在大火中被燒毀,數千萬或者幾十億難民會從乾旱的亞熱帶地區遷移到中緯度地區。升高攝氏四度,整個北冰洋冰帽也會消失,全球海平面會又提高五米,倫敦周邊夏季氣溫將達攝氏四十五度。升高攝氏五度,兩極均沒有冰雪存在,南極洲中部可能有森林生長,海洋中大規模的物種滅絕,大規模海嘯摧毀海岸。升高攝氏六度,高達百分之九十五的物種滅絕。

驚悚暖化災難-心臟衰弱不宜閱讀

英國作家林納斯所著《六度的變化》心臟衰弱的人不宜閱讀,林納斯以這本書回答了許多新聞界常見的提問,但是答案通常會被氣候學家規避,只在私下默想時才存在:一個暖化星球實際生活的情形;用林納斯的話來回答這個問題:「正如許多環境學家所說,人類經歷劫之後,殘存者在極地尋求庇護;或者,溫度只會升高一點點,日子還是照往常一樣過。」
林納斯以氣溫每升高攝氏一度為一個章節,有系統地在科學文獻中找答案,他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在牛津大學科學圖書館遍覽成千的報告,最後完成了六章,這本書中的所有案例都加有註解,德國波茲坦氣候影響研究中心古氣候學家拉姆斯多夫(Stefan Rahmstorf)在「自然」雜誌的書評專欄中表示,以他的專業,也不過只看過註解中提到的大約五百篇論文,數量還不到所有註解的一半,他說,過去沒見過研究者能夠挪出這麼多的時間去廣閱資料。...
拉姆斯多夫在「自然」雜誌的書評專欄中指出,雖然林納斯的詮釋不盡完美,但就本書的成就與重要性來說,瑕不掩瑜,林納斯並以可能發生的驚悚事件為案例,因為《六度的變化》的目的不在危言聳聽而只是提出警告,試著冷靜地記述可能發生的事件,也平衡地記述科學家們的爭議,譬如:探討北非撒哈拉地區的前途,提出全球暖化可化解此一地區的長期乾旱;也因IPCC一項有關北大西洋洋流將在本世紀升高百分之十最新報告,為此他也指出此一洋流若消失,可能帶來的風險。...
一般有關氣候變遷的書都出自相關科學家之手,林納斯本人並非自然科學家,全書能稟持科學原則,值得讚賞,但書中有些內容令人憂心,部分案例反而讓人覺的作者太過樂觀,書中提到溫度提升三度時,某些地區將遭到乾旱及食物短缺的衝擊,而最近德國全球變化顧問委員會的報告中指出,這項危機將會提前發生。

不應意志消沉,而應採取行動

本書最後也說明了人們否定氣候變遷的狀況,以及我們可以避免地球暖化所做的事情,林納斯讓讀者覺得處於現況不應意志消沉,而應採取行動。

六度的變化:一個愈來愈熱星球的未來
Six Degrees: Our Future on a Hotter Planet
作者:林納斯(Mark Lynas)
出版社:Fourth Estate, 2007年384頁
定價:12.99英磅。

摘自[台灣]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五十八期(2007.08.01)
http://k-review.com.tw/2007/08/01/572/
相關文章:
http://chw2video.com/6deg.htm
http://blog.yam.com/csylvestrone/article/13573388

北極海底數百萬噸甲烷入大氣 威脅地球安全

據英國《獨立報》9月23日報道,科學家們首次發現,北極地區海床底部數百萬噸的甲烷正緩慢地釋放到大氣中,要知道甲烷這種氣體蘊藏的能量是二氧化碳所含能量的二十倍,它的大量湧入大氣將給地球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獨立報》指出這是由於北極地區的氣候日漸暖化,其永久性凍結地帶逐漸融化,導致沉積在海底的大量甲烷慢慢浮出水麵,該報已經對科學家們的初步發現做了詳細報道。在科學家看來甲烷的地下存儲量非常重要。
他們認為,甲烷突然釋放是過去全球迅速升溫、氣候發生戲劇性變化的罪魁禍首,它甚至可導致某些物種的大量滅絕。科學家們曾搭乘“雅各布”號沿俄羅斯北部海岸進行實地考察,結果在西伯利亞大陸架幾千平方英里的地方發現了幾個甲烷密集地區,部分地區的甲烷濃度到達了正常值的一百倍。
此前研究人員已經注意到海面上泛起的氣體泡沫,它們是通過海底“甲烷菸囪”冒上來的。研究人員對此確信無疑:過去海底永久凍土層曾象“蓋子”一樣阻止了甲烷的外逸,但如今這個永久凍土層已經融化掉,“蓋子”的作用已經喪失,致使甲烷氣體輕而易舉地從上個冰紀前形成的海底沉積地冒出來。

甲烷威力是二氧化碳的二十多倍

為此研究人員發出警告,甲烷的外逸很可能與北極地區近幾年來氣候迅速變暖有關。甲烷的威力是二氧化碳的二十多倍,為此許多科學家擔心,甲烷外逸會加速全球暖化,大氣中甲烷含量增多會導致氣溫進一步升高,結果造成更多的永久性凍結帶融化,進一步導致更多甲烷外逸。
據統計,北極地下甲烷的存儲量比全球煤炭中甲烷的總儲量還多,所以當該地區暖化速度超過了地球上其它地方時,人們便對其甲烷儲量的穩定性倍加關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古斯塔夫鬆博士是此次俄羅斯北部海岸考察的負責人之一,他在回復俄羅斯‘雅各布’號船員的來信中描述了甲烷釋放的規模。他寫道:“昨天和今晚我們都在忙著做甲烷的抽樣調查,終於告一段落。現在又找到了一個甲烷外逸嚴重的地區。我們在早先發現甲烷的地方已經發現溶解的甲烷含量增多了。昨天我們得到了第一個證明,現場發現的甲烷釋放速度極快,還沒等溶解到水中便隨氣泡浮出海面直升空中。我們使用地震相關儀器對這些”甲烷菸囪“進行了測試並在回聲測深儀上做了記錄。
一些地方甲烷的濃度達到了正常值的一百倍。這些異常現象出現在東西伯利亞海域和拉普帖夫海域,面積達數萬平方公里,其甲烷總量達到數百萬噸。現在無人知道遼闊的東西伯利亞大陸架還存在著多少這樣的地區。
人們通常認為,西伯利亞大陸架海底沉積物上面的這個永久凍結‘蓋’應該將沉積在淺水域的甲烷保存好。在這個無法接近的地區甲烷的外逸量越來越大,這表明永久凍結蓋正在被穿透,結果造成甲烷泄漏,永久凍結帶現在已布滿小洞。我們已經發現海面上甲烷的含量在增多,海面下甚至更多。很顯然其來源在海底。”

甲烷從北極地區釋放越來越多

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正準備刊登這些初步發現,該研究一直受到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的Igor Semiletov的指導。自從1994年以來他先後組織了10次遠征去拉普捷夫海探險。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他沒有察覺到甲烷釋放量的增加,但2003年以來,他做出了甲烷‘高濃度地區’越來越多的報告,‘雅各布’號上的高靈敏度儀器已經證實了這些甲烷‘高濃度地區’的存在。
為什麼現在甲烷從北極地區釋放出來,為什麼陸地上永久凍結帶會大量融化並導致西伯利亞河水暖水量的增加,Semiletov博士指出了導致這些結果的原因。近幾十年來整個北極地區的平均氣溫升高了4攝氏度,被夏季海冰覆蓋的北冰洋面積在戲劇化地減少。許多科學家擔心海冰的減少會加速暖化趨勢,這是因為廣闊海洋吸收的熱量要多於覆蓋冰的海洋洋面。當然我們並不想看到全球暖化帶來的惡果,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研究出對策來避免甲烷大爆發給地球人類帶來的威脅。

摘譯自[英國]英國獨立報(2008.09.24)
http://www.independent.co.uk/environment/climate-change/exclusive-the-methane-time-bomb-938932.html
中文翻譯 (科學網)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9/211322.html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80924.html

大氣中甲烷含量 再現增長跡象

大氣中的甲烷含量保持在穩定水平狀態已有大約10年之久,但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AOO)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06至2007年度大氣中的甲烷濃度增加了0.5%。科學家稱,這一現象的背後可能存在永久凍結帶融化、亞洲地區工業排放增多或者熱帶濕地乾涸等因素。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在經過數年的快速增長以後,大約自1999年開始,甲烷含量就一直保持平穩。前蘇聯實行的工業改革、水稻種植方式的改變、以及捕獲垃圾場逸散出來的甲烷等措施都起到了穩定甲烷濃度的作用。但2007年的數據表明,甲烷含量可能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增長。
“看看這個圖表曲線,甲烷(濃度)呈現出了上升的跡象。”世界氣象組織高級科技官員蓋爾-布羅藤(Geir Braathen)評論說,“但其背後隱藏的機制不可預測,現在斷言這是不是新一輪增長的開始還為時尚早。”
在保持穩定水平的那些年中,甲烷濃度也有一些高低起落,其含量上升與導致山火頻發的“厄爾尼諾”現象有關。而在當前,全球氣候正受“厄爾尼諾”的反相“拉尼娜”現象的影響。
造成甲烷濃度持續上升的因素可以是多方面的。如果其增長趨勢得到確認,亞洲壯觀的工業化發展、向古老水稻種植技術的回歸以及熱帶濕地逐漸乾涸都可能是禍因。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可能來源則是全球變暖導致凍土地區、尤其是北極永久凍結帶消融所逸出的甲烷。
甲烷是造成人為氣候變遷的第二大溫室氣體。每個甲烷分子的暖化效應大約是二氧化碳分子的25倍,但它分解之前比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存留的時間要短。
另據NAOO的數據,同期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幅度也明顯高於過去30年來的年平均漲幅。從2006年到2007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4ppm(百萬分之2.4),而1979年到2007年的年平均漲幅為1.65ppm。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經從工業革命前280ppm增長到了384ppm。

摘自[中國]“人民網” 陳丹(2008.05.07)
http://env.people.com.cn/GB/7210561.html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80507.html

英國查爾斯王子:氣候變遷比金融危機更險惡

英國查爾斯王子星期四在巴西呼籲世界採取緊急環境保護措施時警告,同氣候變遷的影響相比,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機“沒什麼大不了”。
他說,人類可能只剩下少過100個月的時間,可以改變破壞環境的行為,否則將面對災難性氣候變遷,及其引發的難以想象的恐怖災難。
查爾斯向裡約熱內盧的商界領袖及官員發表演講時說,全球經濟衰退的嚴重性是歷代以來不曾見過的。對能源及食物的需求增長,也可能“在各大洲製造政治不穩定”。

災難性氣候變遷 威脅到人類生存

然而,氣候變遷的形勢更險惡。他說:“災難性氣候變遷的威脅,已產生人類能否繼續在這個星球上生存的問題。”“我擔心,我們正處於世界歷史的決定性時刻。”
他強調,世界現在面對的任何困難,都比不上全球暖化對世界經濟的重大影響。
這次演講被視為查爾斯承諾推廣環境保護的關鍵談話。他和夫人卡米拉星期五前往巴西亞馬遜河流域視察人類活動對“地球綠肺”的影響。
查爾斯夫婦在南美洲智利、巴西和厄瓜多展開為期10天的推廣環保之旅。
查爾斯讚揚巴西為保護亞馬遜河流域所採取的措施。巴西政府通過碳信用額度(carbon credit)及其他計劃,拉攏私人企業共同推廣環境保護。
他表示,減少碳排放量才是這種新型環保模式的中心環節。不過,他說,環境保護行動只能為人類節省略多一點的時間,去開發出更環保的替代能源。
查爾斯已分別同巴西總統盧拉及智利總統巴切萊特會面討論環境課題。查爾斯在發表演講後到裡約熱內盧某個貧民窟,參觀由英國組織籌辦的社會援助計劃。這個計劃幫助當地兒童避開街頭暴力,把精力用在搏鬥運動。

摘譯自[英國]天天新報(2009.03.12)
http://www.royalty.nu/news/09/03/MocChar9.html
中文翻譯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90312.html

美國科學家預測:2013年北極將迎來無冰夏季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科學家作出了與北極海冰消失有關的一個最令人震驚的預測。根據他們最新進行的電腦模型研究結果,在短短的5到6年時間裡,北極水域將迎來一個無冰的夏季。

一些模型已經失效

維斯拉夫-馬斯洛斯基教授在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的一次會議上表示,之前的預測對冰層融化過程估計過低。2007年夏季,北極海冰覆蓋面積已減少至413萬平方公里,創歷史最低點。令人關注的是,在馬斯洛斯基及其小組的電腦模型中,這一可怕的最低點並沒有被考慮在內,他們的模型利用1979年至2004年收集的數據,對北極的未來作出預測。
這位來自加州蒙特裡的海軍研究生學院的研究員對英國廣播公司解釋說:“我們作出的2013年夏季海冰消失的預測並沒有將上兩次??也就是2005年和2007年出現的最低點考慮在內。基於可怕的現實,人們可能認為我們作出的有關2013年的預測已經太過保守了。”
最近幾年,利用超級電腦創建模型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出預測,已經成為氣候學一個標準的組成部分。馬斯洛斯基教授的研究小組--成員包括美國宇航局和波蘭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同行--向來以預測可能出現的時間而著稱,他們得出的時間較其它研究小組相比往往要提前;其它小組預測的北極無冰夏季出現的時間跨度為2040年到2100年。
▲北冰洋的冰縮小示意圖
可能太過保守

但馬斯洛斯基相信,其他人的模型嚴重低估了一些關鍵性的融化過程。他堅持認為,電腦模型應當將一個更為現實的因素考慮在內,即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溫暖海水流入北極後對冰層融化造成的影響。
他說:“我認為,這些全球氣候模型低估了海洋平流熱輸送對海冰的影響。造成這種低估的原因在於:較低的空間分辨率充當了一個絆腳石,以至於他們忽視了這些重要因素。我們利用了高清晰的地區模型對北冰洋和海冰的未來作出預測,同時也考慮了大氣的實際數據。在這種方式下,我們得以對來自頂部大氣和底部海洋的影響作出分析,進而得出更為現實的預測。”

▲海冰融化於Blackhead, Newfoundland, Canada 2007年6月(攝影:Diana Cardoso)

聯合國掛帥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負責對地球氣候狀況進行評估,它利用一般性研究小組的電腦模型對北極冰層融化作出預測。但在最近幾年,這些模型的預測顯然與事實相矛盾,觀測到的北極冰層夏季融化速度現在已開始高於模型的預測。
最低的海冰覆蓋面積是在2007年9月出現的,並打破了2005年創下的海冰萎縮紀錄,當時的覆蓋面積為532萬平方公里。根據1979年至2000年收集的數據,長期內的平均最低覆蓋面積為674萬平方公里。相比之下,2007年的覆蓋面積銳減了261萬平方公里,這一面積大約相當於阿拉斯加和德克薩斯面積的總和或10個英國的領土面積。

摘譯自[中國]中國經濟網 (2007.12.11) : http://sci.ce.cn/yzdq/dq/dqxw/200712/14/t20071214_13913398.shtml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71214.html

NASA: 氣候變遷導致 北極“老冰”急速融化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20日報道,美國宇航局發現,北極最厚,最老和最堅固的海冰正在融化,這對北極冰層的厚度將產生不良的影響。美國國家冰雪數據研究中心的梅耶爾說,厚度是海冰長期狀況的指標,但是,現在情形並不樂觀。
北極海冰的覆蓋面過去30年不斷減少,特別是在去年更降低到最低水平。科學家說,情況惡化是人類因素造成的氣候變遷所致。
據北極海冰分為季節性的“新冰”和常年性的“老冰”。科學家認為,今年冬天氣溫下降等因素使得北極海冰面積出現回升,但“老冰”卻繼續減少,這是全球變暖長期衝擊的結果。 由於全球暖化,北極在夏季溶化的冰越來越多,此外,有些的“老冰”也流失到北極以外的地區。
梅耶爾說,大約有250萬平方公里的老冰已經溶化,它的面積相當於一個半阿拉斯加州,其中50%是在去年2月到今年2月之間消失的。
他指出,這並不意味著北極在冬天的水量增加,而是堅固的海冰由“新冰”取代,新冰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到風暴和海洋氣溫上升的影響。
梅耶爾作了個的比喻:“乍看之下,北極就像好萊塢電影的布景,似乎還可以,但是,從後面看過去,那只是空蕩蕩的(薄冰)。” 梅耶爾說,今冬北極海冰的厚度總體比以往薄了不少,這使得常年性海冰變得更加脆弱,更容易在夏季形成季節性融冰。

摘自[中國]《中國新聞網》(2008.03.20) : http://www.chinanews.com.cn/gj/sjkj/news/2008/03-20/1197715.shtml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80320.html

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北極海冰層面積創歷史新低

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科學人員表示,16、17日衛星所測量到的北極海冰面積范圍,已低於過去所有的歷史記錄達到最小值。研究員麥爾指出,北極海冰面積已低於2005年所記錄的最小值,並且還在持續融化中。
在2007年7月北極海冰以極快的速度融化時,科學家就提出警告,北極海冰面積有高達92%的機率將創下歷年新低。至少15%的海洋被冰層覆蓋就是所謂的海冰面積,而自1970年代後期人類開始使用衛星測量海冰面積後,海冰面積就不斷縮小。
許多研究人員認為,海冰面積的縮小,主要是因為過多溫室氣體排放至地球大氣層,造成全球暖化而氣溫升高所導致。
科學家表示,目前海冰面積以極地西伯利亞東岸以及阿拉斯加北部的波弗特海最小,加拿大群島的冰層也相當薄。而北冰洋近大西洋一帶的海冰層雖然沒有顯著的變化,但與以往相比,面積仍有所縮小。



▲衛星圖像顯示今年夏天過去42天內,海岸東西伯利亞和新西伯利亞群島(1200英里西北阿拉斯加)的海冰瓦解情況。(圖片提供:美國航天局)

更多資料可往CU-Boulder's Arctic Regional Ice Forecasting System group 的網站:
http://ccar.colorado.edu/arifs.
摘譯自[美國]環境新聞(2007.08.20) :http://www.ens-newswire.com/ens/aug2007/2007-08-20-01.asp
中文翻譯: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70820.html

科學家警告:海平面上升速度超乎想象

科學家本周發出警告稱,全球變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情況比此前預計的要嚴重得多。最壞的結果是,本世紀末全世界的許多沿海地區都將會被洪水淹沒。屆時,佛羅裡達、馬爾地夫和荷蘭這些地勢較低的地區也許將永遠從地球上消失。
據英國《衛報》報道,這個問題已經被本周在哥本哈根舉行的國際氣候變遷會議列為開幕式重點討論話題,科學家們將在會上公布最新的研究結果。聯合國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IPCC)的研究顯示,由於冰川融化,到2100年時海平面將上升20至60公分。然而IPCC在研究中並未計算南極洲和格陵蘭島的冰川融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情況,因此實際情況可能比他們預測的還要嚴重。
通過衛星地圖,科學家們發現格陵蘭島和南極洲附近漂浮的零散冰塊正在減少並消失,這本身並不會引起海平面升高,卻極大地影響了陸地冰川。沒有了這些冰塊的支撐,陸地冰川將會向海里傾斜,並以更快的速度解體,因此流入海洋的水比我們預計的要多得多。科學家們估計,最可能的情況是到2100年時海平面將上升1到2米,2200年時上升1.5到3.5米。全球變暖不僅僅會導致海面上升,還會明顯增加颶風的出現頻率,這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沿海地區將面臨滅頂之災。
▲由於大部分國土已經低於海平面以下,所以海平面即使是很小的上升都會使這個國家遭受很大損失。(照片: Peter Dejong/AP)

海平面上升, 人類將付沉重代價

若全球氣溫上升4℃,格陵蘭島的冰川有可能全部融化殆盡,其結果是海平面上升7米,地球徹底毀滅。這看起來似乎很遙遠,卻是真實的。海平面上升除了會污染地表和地下清潔水源,加劇全球淡水資源匱乏程度之外,還將沖毀大片農場,使無數人無家可歸。同時,由於洪水會淹沒鐵路、橋樑等交通設施,人們不得不重新對城市進行改造。
一些國家對此給與了足夠的重視,制定了一系列防禦計劃。然而,專家卻表示屆時人們不得不放棄許多地區,因為保護它們的代價太昂貴了。

摘譯自[英國]英國衛報(2009.03.08)
http://www.guardian.co.uk/science/2009/mar/08/climate-change-floodings
中文翻譯(人民網) http://env.people.com.cn/GB/9158452.html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90308.html

英國環境科學家Bill McGuire著書說 拯救地球只有7年的時間了


英國環境科學家宣稱地球目前正面臨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災難以來最大的威脅,世界著名自然災難專家、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地球物理學教授比爾-麥克古爾在其新書《7年拯救地球》中驚人宣稱:人類只剩7年時間來拯救地球和人類自己,如果溫室氣體在這7年中無法得到控制,那麼地球將在2015年進入不可逆轉的惡性循環中,包括戰爭、瘟疫、乾旱、洪水、飢荒、颶風在內的各種災禍將席卷地球,使人類遭遇種種前所未遇的“末日式劫難”!

人類只剩7年時間

英國著名自然災難專家、世界知名環境科學家比爾-麥克古爾在其新書《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那就是人類如果不立即採取行動,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那麼2015年將成為地球命運的轉折點。如果地球溫室氣體排放在這7年時間中無法得到控制,那麼地球將在2015年7月進入不可逆轉的惡性循環中,人類將被氣候變暖引發的一系列大自然災難所吞噬!

2015年是“轉折點"

麥克古爾教授說:“如果我們還有任何機會可以避免危險萬分的氣候變暖,那麼到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必須減少50%到80%。要做到這一點,溫室氣體的排放必須在2015年前就達到穩定狀態,然後逐年開始下降。
如果人類失敗了,那麼我們將生活在一個經濟混亂、社會崩潰、環境惡化的溫室世界裡。人類將為水、而不是為石油而引發戰爭,我們將會生活在一個沙漠不斷擴大、海平面迅速上升、台風席卷太平洋、亞馬遜叢林開始消失的混亂世界中。

“末日式災難"大盤點

麥克古爾在新書中列舉出瞭如果人類不能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人類將在未來面臨的種種致命災難場景。
據悉,聯合國已經列出世界上158處河流流域是潛在的戰爭衝突源泉,這些河流位於東非、中東和南亞,河流所在國的政府為了給國民和工農業提供充足的水源,將來可能不惜引發戰爭。
麥克古爾教授在新書中警告稱,如果溫室氣體排放無法得到遏制,那麼中東將可能成為第一個為水源而引發戰爭的地區,麥克古爾警告說:“在5年之內,水資源缺少將會成為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暴力衝突也許將接踵而至。”

病菌席卷現代城市

如果地球溫度繼續上升,那麼來自熱帶叢林的一些殺手病菌將席卷人類現代化城市。瘧疾現在每年要導致全球大約150萬人死亡。
麥克古爾在新書中警告稱,如果人類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失敗,那麼到本世紀末,超過1.8億名非洲人都將死於和氣候變暖有關的致命疾病中。

10億“氣候難民"

目前世界上已經有3000萬人成了因為氣候變暖而導致的氣候難民,麥克古爾估計,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被迫離開家園的“氣候難民”將升至10億人。麥克古爾說:“到本世紀中葉,氣候變暖將迫使至少1.5億人離開家園,穿越邊境進入鄰國,從而引發社會不穩定性、種族主義和本土居民的憤恨情緒。”
氣候變暖將導致地球上的許多地區--包括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澳大利亞、南部歐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區逐步被沙漠蠶食或淪為乾旱地區,數百萬非洲人將遭遇乾旱和飢荒。
到2050年,如何喂飽地球上的90億人口將給地球和農業帶來難以想象的負擔。

森林大火將無法控制

麥克古爾教授稱,全球變暖已經在世界上許多地方形成了“火藥桶”現象,引發了多場毀滅性火災。北極圈的苔原火災、地中海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森林大火,僅僅只是未來更大火災的“預演”。未來的毀滅性火災將更加無法控制,甚至可能永無止境地燃燒,將更多的二氧化碳氣體送進大氣層中。
儘管全球變暖會使地球上一些地區出現乾旱和火災肆虐的現象,然而其它一些地區卻會飽受洪水困擾,或被海平面吞噬。專家分析,只要海平面僅僅上升1.5米,美國境內58000平方公里的陸地就會消失在海平面下,荷蘭將會逐步被潮水吞噬,英國海岸線將會淹沒在海水下。而孟加拉國、埃及等國也將面臨洪水肆虐的災害。

“魔鬼台風"有半個美國大

從1980年起,狂野的氣候已經造成了至少60萬人死亡,並帶來超過5000億英鎊的經濟損失。而在未來,人類可能面臨難以想象的颶風和麵積如同美國一半大的魔鬼台風的襲擊。巨大的龍捲風和風暴也會更多地襲擊英國和歐洲。
麥克古爾教授說:“從現在開始的幾十年中,龍捲風將會越來越頻繁,即使龍捲風將伯明翰郊區撕成兩半,在將來都可能不會再成為頭條新聞。”

“第6次大滅絕"開始

21世紀早期已經被一些科學家描述成是“第6次大滅絕”時代的開始。今天地球上生物種類消失的速度,比過去6500萬年裡任何時候都要快上1000倍。專家預言,到2050年,現在陸地上1/4的植物和動物都將遭遇滅絕的厄運,而像北極熊這樣的動物更是面臨滅絕的危險。

呼籲政府重視“氣候危機"

在麥克古爾教授的新書出版之際,一組卓越的英國經濟、能源和環境問題專家也向英國政府遞交了一份自己的研究報告,專家們在這份名為《新綠色協議》的報告中警告稱,英國政府需要對氣候危機引起重視,建立可行計劃處理氣候變暖問題。這份報告同樣聳人聽聞地警告稱,政府只有100個月或更少的時間來穩定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如果為時太晚,那麼人類將會陷入不可挽救的氣候災難困境中。

Bill McGuire 的個人網站:http://billmcguire.co.uk/
此書的原名:Seven Years To Save The Planet: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摘自[美國]《環球科學》(2008.09.02)
http://www.sciam.com.cn/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80902.html

全球100大景點 將會隨暖化消失 東京巴黎芝加哥

如果氣候變遷加劇、全球暖化持續惡化,地球上有哪些景點將是人類再也看不見的?「難忘的百大景點(100 Places to Remember)」網站所公布的名單中,除了極地地區,日本東京、義大利威尼斯、法國巴黎、希臘愛琴海、美國芝加哥、馬爾地夫等地都榜上有名。
由丹麥Co+Life組織主辦的「隨暖化消失前,難忘的百大景點」展覽,針對海平面上升、冰河融化、極地海冰融化、永久凍土層融化、氣溫上升、雨量驟減、沙漠化、珊瑚礁破壞以及其他極端氣候等,列出了全球100個將受劇烈影響的地點,全球五大洲都包括在內。
受海平面上升影響的景點,如荷蘭鹿特丹、泰國曼谷、義大利威尼斯、馬爾地夫、丹麥哥本哈根、希臘愛琴海、丹麥瓦登海、日本釧路濕原、埃及尼羅河三角洲、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美國密西西比河三角洲與紐約砲台公園(The Battery)一帶、希臘奧林匹亞、擁有美麗海灘的巴西勒西腓、澳洲卡卡杜(Kakadu)濕地、孟加拉恆河流域、倫敦泰晤士河流域等。
因氣溫上升而有可能受嚴重影響的景點,包括日本東京、法國巴黎、巴西亞馬遜熱帶雨林、美國芝加哥、加勒比亞海、剛果盆地、非洲查德湖、夏威夷可愛島等地。
此外,還有更多景點,將因冰河、極地海冰、永久凍土層融化,或是雨量驟減、沙漠化、珊瑚礁破壞、其他極端氣候等因素,面臨消失或嚴重破壞的困境。
主辦此次展覽活動的Co+Life,創辦人為Stine Norden與Søren Rud,他們之前也曾舉辦過「從空中看地球(Earth from Above)」、「曠野精神(Spirit of the Wild)」等展覽。

有興趣的民眾可自行前往活動網站查詢
http://www.100places.com/en/
摘自[台灣]台灣醒報 記者:楊舒婷(2009.10.07)
http://www.awakening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8887

地球暖化 50年內環境難民達2億

英國慈善機構「眼淚基金」20日發表報告指出,地球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之害日益嚴重,乾旱與缺水愈來愈可怕,50年內全球至少將出現二億離鄉井背尋水求生的「環境難民」。
基督教「眼淚基金」 (Tearfund)的報告叫作「暖化逼人」(Feeling the Heat),內文提出氣候變遷帶來的黯淡遠景,呼籲11月6日在肯亞首都奈洛比揭幕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正視,與會國家的政府應該研擬一套因應這個嚴重問題的全球架構。
地球暖化的症候包括旱季延長,缺水日增,以及洪水、暴風雨日益嚴重、海平面上升。其中,海平面上升將會危及地勢較低的孟加拉等國家,和一些太平洋島嶼。以2050年前海平面上升50公分而論,全球將有10萬公里海岸線消失。

全球已有2500萬氣候難民缺水

最嚴重的還是缺水。目前全球集體遷徒求水的「環境難民」已有2500萬人,約為政治難民之半。今後50年內,環境難民將增加到二億。就在今天,已有無數人悄悄搬家覓水,有些國家的「尋水潮」早已開始有年。現在已經看得到的「環境難民潮」包括:
-中國大陸:戈壁沙漠以每年將近一萬平方公里的速率擴增,好幾省人民被迫離開家園。
-巴西東北地區,五分之一人民遷徙逃避乾旱。
-墨西哥不少地帶乾旱不宜種作,愈來愈多人冒死非法前往美國。
-奈及利亞每年有2700平方公里土地變沙漠,農民和蓄牧民眾落難,前往城市求生。
-澳洲東北部由八個島嶼構成的吐瓦魯,由於海平面上升,全國一萬人口已有三千人移民。

摘自[台灣] 聯合晚報 編譯:彭淮棟(2006.10.21)
http://www.ier.org.tw/phpBB2/viewtopic.php?t=4147

科學家預言假如再升4℃ 生物將遭遇“大滅絕”

據最新一期《新科學家》雜誌報道,科學家預測稱,如果人類不立即採取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短則到2050年,長則到本世紀末,地球表面的溫度將會上升4℃,屆時大多數動物和90%的人類都將從地球上消失,只有大約10億人類還艱難地生活在地球上。

本世紀地球將變暖4℃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一份2007年的報告預測稱,本世紀全球溫度將上升2℃到6℃。“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前主席鮑伯-沃森在2008年8月警告稱,人類必須研究“氣候適應策略”,以便準備好在本世紀迎接氣候變暖4℃後的地球。根據科學家們設計的氣候預測模型,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在2100年左右將上升4℃,還有一些科學家擔心,如果人類不採取措施,到2050年,地球表面溫度可能會比現在上升4℃。

眾多沿海城市將消失

地球表面平均溫度上升4℃後的最嚴重後果,是今天我們賴以生存和栽種莊稼的許多土地都將變得不適合居住。極地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許多海濱城市被淹沒在2米深的海水下。美國NASA戈達德太空研究協會負責人、氣候學家詹姆斯-漢森說:“南極洲西部冰原很難在本世紀倖免於難,這意味著本世紀海平面將至少上升1到2米。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百萬分之550(目前是百萬分之385),結局將是災難性的,到時地球將變成一個無冰的世界,海平面將上升80米,地球上很多地方都將成為‘災難水世界’。”
專家稱,假如地球表面溫度再上升4℃,地球上許多海濱城市,包括美國新奧爾良、義大利威尼斯、印度孟買和越南西貢,都將變成失落的文明--成為像亞特蘭蒂斯一樣神秘消失的“水下城市”,孟加拉則將被海平面吞噬掉至少三分之一的陸地。玻利尼西亞群島將徹底在海上消失。
此外,巴西亞馬遜雨林將淪為廣闊的“亞馬遜沙漠”,而美國的大部分地區也將成為沙漠。美國西南部、中美洲、南美洲大部分、中國和澳大利亞等地都將變得缺乏淡水。世界各地原來的沙漠將會像蝗蟲一樣向外擴展,撒哈拉沙漠將會向北方蔓延,併吞噬掉歐洲南部和中部。

大量動物將無法存活

地球上唯一還剩下足夠淡水的地方,將是那些遠離熱帶區域的高緯度地帶。美國前NASA科學家詹姆斯-拉夫洛克預言稱,如果地球將來只剩下少數幾個地方適合人類居住,那麼將絕對無法支持現在這樣龐大的數十億人口,所以人類將大批大批死亡,最後倖存下來將不會超過10億。
假如地球溫度上升4℃,未來的人類將可能被迫變成“素食主義者”,因為大量的動物將無法存活。溫暖而充滿酸性的海洋將很難再發現魚群,海洋浮游生物和軟體動物都將滅絕。
編者按:我們為什麼不現在就成為素食者呢?
曾經獲過諾貝爾獎的德國美因茲市馬克斯-普蘭剋化學協會大氣化學家保羅-克魯茨恩說:“為了人類的安全,到2015年,我們必須減少70%的溫室氣體排放。”

摘譯自[美國]新科學家雜誌”How to survive the coming century”(2009.02.25)
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0126971.700-how-to-survive-the-coming-century.html
中文翻譯 (天天新報)
http://web.xwwb.com/wb2008/wb2008news.php?db=5&thisid=38734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90225.html

氣候變暖將引發全球經濟危機

中國日報網環球線上消息:世界經濟論壇2007年年會1月在達沃斯舉行,與會的經濟學家和學者普遍認為,今年世界經濟仍將會保持較快的增長;他們同時也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給予了高度關注。
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報告稱,氣候變化是21世紀全球面臨的最嚴重挑戰之一,由全球變暖造成的自然災害在今後數年內可能會導致某些地區人口大規模遷移、能源短缺以及經濟和政治動盪。專家指出,多國合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是未來數十年內各國政府的一項主要任務。各國政府應該制定新的更嚴格的標準,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同時市場應該採取措施,支持清潔能源和清潔技術的推廣。

氣候變暖不容忽視

世界經濟論壇日前發佈的“2007年全球風險”報告稱,由於諸多因素,氣候變化無常。同時,氣候變化及與之相關的風暴、缺水、海平面上升等問題所造成的影響絕不僅限於環境領域。報告認為,儘管人們的風險意識不斷提高,但過去一年中全球面臨的主要風險卻有加劇的跡象。要想有效應對全球面臨的各種複雜風險,除採取相關措施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研究小組日前最新評估報告草案指出,人類若不重視環保,溫室效應將加劇,地球平均氣溫上升。到本世紀末,估計平均氣溫最多將上升6.3攝氏度。如果人類重視環保,改變依賴石化燃料的大量消費型生活,可將溫度上升控制在1攝氏度之內。目前,地球的海陸平均氣溫約為15攝氏度。
評估報告草案說,在1906年至2005年的100年間,地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56攝氏度至0.92攝氏度,高於2001年評估報告所估算的1901年至2000年的氣溫升幅0.4攝氏度至0.8攝氏度。專家認為,這是90年代以後,平均氣溫上升情況加劇的結果。
如果平均氣溫上升3攝氏度,在亞洲每年將有700多萬人面臨洪水襲擊,全球將有1億多人面臨糧食不足窘境;如果上升4攝氏度,全球就會有30多億人面臨缺水問題,北美地區受熱浪侵襲的次數將增加3至8倍,北極海冰將減少35%。
世界銀行前經濟師尼古拉斯爵士受英國資源大臣委託起草了一份長達700頁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對全球氣候問題作了廣泛的經濟性分析,報告計算出如果人類任由全球氣溫繼續升高,那麼氣候變化最終帶來的危害有可能相當於每年損失掉全球GDP的20%。
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將讓全球陷入最嚴重經濟衰退,所耗費的成本將超過兩次世界大戰的總和,數百萬人將因此流離失所。報告告誡採取全球性行動,加大投資力度已是刻不容緩。
尼古拉斯爵士預測,氣候變暖將引發全球“災難性”的經濟衰退,預計成本將超過5.5萬億歐元。他指出,如果氣候變暖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將引發全球範圍內的嚴重經濟衰退。他建議,每個國家應將GDP的1%用於環境保護,以防止災難的發生。但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的話,成本將是前者的5到20倍。

摘自[中國]中國證券網 作者:黃繼匯(2007.05.31)
http://en.bcnq.com/hqgj/2007-05/31/content_885587.htm

威尼斯又被水淹 美德州居然下雪

平均每年要淹水60幾次的義大利「水都」威尼斯,因為連日豪雨,整個水都將近一半的面積,全泡在大水裡,觀光客只能穿著雨鞋遊覽;此外,美國南方的德州也出現異常天氣,罕見降下大雪。
水都威尼斯因為水而美麗,卻也因為水而陷入困境,平均每年淹水60幾次的威尼斯,這幾天飽嚐淹水之苦,聖馬克廣場上的小報攤,現在看起來像是汪洋中的小孤島。
威尼斯市中心有45%泡在水裡頭,不管您是不是觀光客、也不管您走到哪裡,就是得穿著雨鞋涉水而行。威尼斯商家:「又來了,就像去年和之前幾年一樣,我們必須習慣和水一起工作。」
西裝店老闆話說得無奈,因為大水一路淹進了商店街裡。受到接連2天大雨的影響,威尼斯的水位比平常高漲131公分,雖然還比不上去年的156公分,卻已經讓威尼斯人再次領教淹水之苦。
水淹威尼斯可能不太稀奇,不過這場讓人視線模糊的大雪,下在美國德州,可能讓不少人感到意外。強烈鋒面南下,讓德州阿爾帕索的氣溫降到只剩攝氏3度左右。
大雪夾雜著雨滴從天而降,當地能見度受到影響,一個下午就發生9起車禍,而且氣象專家說,這樣的天氣恐怕還要持續。

摘自[台灣]TVBS新聞 記者:郭展毓(2009.12.01) http://news.yam.com/tvbs/international/200912/20091201433654.html

世界上第一批的環境難民 淹沒的國家-吐瓦魯

台灣的24個邦交國可能又要少掉一國!
位於西南太平洋的島國吐瓦魯(Tuvalu),因為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即將在未來幾年內被大海淹沒,目前島上1/4的居民已經撤往紐西蘭,成為世界上第一批的環境難民。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警告世人,全球暖化現象日益嚴重,可能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部分陸地,這個聽起來像是預言的警語其實真的已經發生。
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全國最高點只有海拔5公尺,在海水不斷上升的影響下,預估10年內全國都將被海水淹沒。目前島上有4分之一的居民已經撤往鄰近的紐西蘭,成為環境難民。
位於西南太平洋的吐瓦魯是由九個珊瑚礁島組成,總面積只有26平方公里,人口原本有1萬2千人,但現在只剩8千人左右。吐瓦魯雖然是小小的島國,卻是台灣目前24個邦交國之一,陳水扁總統在2005年5月還曾搭乘小飛機親自前往吐瓦魯拜訪。
吐瓦魯遭海水淹沒,對台灣而言只是少一個邦交國,但對全球的影響卻是帶來一個嚴重的警告。就像電影「明天過後」的情節,全球暖化現象嚴重引發異常的氣候變化,為人類帶來的災難已經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吐瓦魯是第一個受害者,但絕對不是最後一個。

摘自[台灣]東森新聞 記者:陳國華(2007.03.20)
http://peggykevin.pixnet.net/blog/post/3431857

阿拉斯加永凍層融解 美出現首批“氣候變遷難民”

破舊的木屋,泥濘的地表,木架上曬著海豹肉,濃霧散去時,偶爾會有一架西斯納小飛機降落,載來各式各樣的補給品。這裡是阿拉斯加州西南部沿海的一個小村莊紐托克(Newtok),原本是名不見經傳的彈丸之地,現在卻成為全球暖化急遽改變人類生活的例證,因為它快要消失了。
據美國《明報》報道,紐托克位於冰天雪地的亞北極區,隨著氣溫與海水溫度日漸上升,長年冰封的永凍層也開始融解,天氣一轉暖就是遍地泥濘。海上浮冰的形成一年比一年晚,保護海岸不受秋季暴風雨侵襲的功能大打折扣,因此海岸侵蝕的問題日益嚴重。阿拉斯加約有180個濱海村落面臨威脅,紐托克是幾個情況最危急的案例之一。
侵蝕效應將紐托克硬生生切開,使它變成一座小島。紐托克的地勢原本就低於海平面,現在更慢慢下沉,全靠陸軍工兵修築的海堤抵擋洶湧的白令海浪濤,全村315位尤皮克族原住民惶惶不可終日,已成為美國第一批“氣候變遷難民”。當局評估,由於紐托克位置偏遠?氣候多變?地形險惡,因此遷村經費預估高達1.3億美元,目前沒有一個政府單位願意承擔。
不過紐托克村民可不願坐以待斃,雖然短時間內大規模遷徙有其困難,但他們四處尋求援助。當務之急是要找到適合的土地。村民與聯邦政府魚類暨野生生物保護署(FWS)達成協議,決定在南邊15公里外的納爾遜島建立新家園。村民強調他們是聯邦政府認可的原住民部落,而且先人原本過著隨季節遷徙的游牧生活,後來在政府強力主導之下,才轉變為定居型態,如今定居地岌岌可危,政府可不能撒手不管。

摘譯自[美國]紐約時報Charles Mason報道(2007.05.29)
中文翻譯 (中國新聞網)
http://www.chinanews.com.cn/gj/dqsj/news/2007/05-29/946087.shtml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70529.html

世界觀察研究所:牲畜及其副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至少佔51%






世界觀察研究所(WWI)在最近的一期《世界觀察》雜誌(11/12月刊)中刊登的一篇題為《牲畜和氣候變遷》的報告中指出牲畜及其副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至少佔全球總排放的51%,遠遠超過糧農組織先前估計的數值18%。
該報告的作者羅伯特-古德蘭(Robert Goodland)是一位在世界銀行工作23年後退休的權威環境顧問。2008年他因對環保的突出貢獻而獲得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授予的一級柯立芝勳章。傑夫-安航(Jeff Anhang)是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的環境專家和研究員,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私營部門的融資和咨詢。
報告指出聯合國糧農組織在早先的報告《牲畜的巨大陰影:環境問題與選擇》中估計每年有75.1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是由牛、羊、駱駝、馬、豬和家禽排放的,佔全球總排放的18%。“但我們的分析表明:牲畜和它們的副產品實際上至少排放了325.6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佔世界總排放的51%”。
作者指出:在審視了所有直接和間接的排放後,他們發現有一些排放明顯被低估了,而另外一些排放根本就被忽略了,還有一些排放雖然計算了,但卻被錯誤的列入其它部門了。

作者在報告中指出,他們估計的數字仍然是保守的。
報告列出的被忽略和低估的牲畜溫室氣體排放源(見下表)有:動物的呼吸、土地使用和甲烷。

佔全球一半溫室氣體排放


動物的呼吸是這次對FAO數據修訂的最大變動,FAO因其沒有列入京都議定書而未將其計入。2005年英國物理學家Alan Calverd曾估計人為的動物呼吸產生的溫室氣體佔世界總排放的21%,但主要由於將動物呼吸列入排放清單後,基數擴大了,所以所佔份額也下降到了13.7%。
由於全球草地的短缺,當前飼養更多牲畜的唯一方法就是砍伐天然森林。通常每公頃的雨林可以貯存至少200噸的碳,將雨林砍伐改造成草地後,則只能存貯8噸。
甲烷在大氣層中的半衰期只有8年,而二氧化碳至少有100年。如果以FAO使用的100年為尺度計算的話,甲烷的溫室效應是CO2的25倍,但如果以20年為尺度計算的話,則為72倍。作者認為,考慮到“在20年內甲烷減排的巨大效益,以及如果20年內溫室氣體的減排沒有顯著成果,氣候系統將會嚴重破壞”,使用20年為尺度計算更為恰當。IPCC也支持使用20年為尺度來計算甲烷的溫室效應。
▲堪薩斯州的一個飼養場處理廢棄物的“瀉湖”
這次對FAO數據的修訂主要還包括一些數據更新和修正:
1.由於FAO主要的數據來源是2002年的,而現在畜牧業已經有所增長﹔
2.修正了一些FAO使用的非完全統計數字﹔
3.對FAO所引用的歷史數據的修正﹔
4.對FAO引用個別地區的數據代表整個世界的數據的修正﹔

被錯誤地劃歸其它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主要包括:FAO未將阿根廷的森林砍伐計入、FAO未將養殖魚列入牲畜范圍內、喂養牲畜的魚類(每年捕撈海洋生物的一半)的間接排放等。更細節的忽略還包括:動物產品的冷凍、動物產品的烹調時間更長、大量動物廢棄物的處理(糞便、尿、骨骼、脂肪、垃圾堆放、焚燒、廢水處理等)、產品運輸及副產品(皮革、羽毛和毛皮等)的處理、動物產品的包裝更為昂貴,以及因動物產品導致的醫療排放,包括動物性傳染病,如豬流感,因動物產品消費而導致的慢性退化性疾病,如冠心病、癌症、糖尿病和高血壓導致的中風。
作者建議發展替代動物產品的產業,並指出,取代動物產品不僅能迅速減排溫室氣體,還能轉變世界糧食和水危機局面。

▲需要計入碳足跡的:北加州的一個養殖場為給豬降溫的大風扇


摘自[中國]拯救地球網站 (2009.10.20)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91020.html
報告原文”Livestock and Climate Change”
http://www.worldwatch.org/files/pdf/Livestock%20and%20Climate%20Change.pdf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肉類消費正在毀滅地球

肉類食品包裝應該貼上警示標籤來建議消費者控制肉類食品消費,每周吃三次肉,因為肉類消費正在毀滅地球。這些建議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該組織同時也希望英國人能放棄奶製品消費,改食用替代品。但是,食品工業昨日抨擊這個做法是危險的和完全不現實的,而且極有可能毀掉英國農業。世界自然基金會堅持認為,肉類包裝應明確標有“每周最多3次,每次一份”,奶瓶或奶酪包裝上也應如此:“一日最多3次,一次一份”。


改變民眾飲食習慣 抵抗暖化

基金會還希望能改變民眾的飲食習慣,例如,減少農家餡餅中的紅肉和花菜奶酪中的奶製品。同時,該組織還希望超市宣傳推廣蔬菜飲食,和豆類、米類制成的奶製品。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共同作者Charlotte Lee-Woolf 表示:我們正在調查人們的日常食物搭配,研究顯示,從人口平均來看,人們多消耗了70%的肉類和40%的乳製品。
挑戰人們的飲食習慣並非一時心血來潮,因為畜牧業一直在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
世界自然基金會堅持認為,最近保羅-麥卡尼先生發起的周一無肉食的運動所能到達的效果還遠遠不夠。該組織即將發表一篇84頁的報告,說明減少肉類和奶製品的消費以遏制溫室氣體的排放。
此想法也許看起來有些奇怪,但很明顯,在(英國)糧食和農業部門,“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會支持這一倡議。該部門的2個大臣,希拉裡-本恩及其最近他剛任命的副手 Jim Fitzpatrik 都是素食者。
▲健康警告--肉類包裝應明確標有“每周最多3次,每次一份”,奶瓶或奶酪包裝上也應如此:“一日最多3次,一次一份
政府計劃鼓勵人民減少吃肉

每日郵報在2007年5月發表一篇文章稱,政府智囊團在醞釀一個計劃來鼓勵人們減少吃肉。文章細節來自一篇從環境局泄露的電子郵件,信中表示這件事應該慎重地做,以免引起民眾不滿。文章開始是這樣的:“你也許會對此感興趣,食品和農村事務部正在試圖開展一系列與環境有關的工作,改變人們的行為,以緩解氣候變遷。“其中,動物蛋白的消費是工作重點。” Lee-Woolf 女士向食品雜貨商雜誌(Grocer)表示,超市應該尋找肉類和奶製品的替代品,同樣能帶來利潤。 她說:“這是一個提供新型飲食的機會,且有市場,超市有義務為消費者提供便利。”

摘譯自[英國]每日郵報 (2009.06.29)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196139/Eat-red-meat-just-times-week-says-World-Wildlife-Fund.html
中文翻譯 (翻譯:幽谷素手)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90629.html

美國太空總署科學家預測 2012年北極冰將完全溶解

華盛頓(美聯社)-今年夏天,北極冰層的融化速度大大增加了,科學家所擔心的警示是全球暖化已經進入一個不詳的引爆點。有人甚至預測海洋的夏季冰層可能會在5年以內徹底消失。
據美聯社報道:美國宇航局(NASA)的最新衛星數據顯示:格陵蘭的大冰原融化量比上一次最高記錄多了將近190億噸,今年夏末,北極的冰只剩四年前的一半。
"北極在咆哮"科羅拉多州博耳德冰雪數據研究中心的資深科學家馬克(Mark Serreze)這樣說,僅僅去年就有二位頂級科學家給出了讓其同事們吃驚的預測:北極冰層的融化速度如此之快,預計在2040年夏天之前將完全消失。

比早先的預測速度要快很多

這個星期,在重新核對了自己的最新數據後,NASA的氣候科學家傑扎裡(Jay Zwally)說:“依照現有的速度,北冰洋將在2012年的夏天有可能會成為接近無冰的海洋,比早先的預測速度要快很多。”
因此,科學家近幾天來一直在捫心自問:在2007年整個北極冰層融化記錄只是穩定融化過程中的幾個標記點呢,還是所有的事情都已經加速進入到一個新的氣候變遷周期,並超出了目前電腦模擬所給出的最壞情形?
“北極圈對於全球暖化來講常常被視為煤礦中的金絲雀”,Zwally說,他在少年時拉過煤,“作為氣候變暖的信號,金絲雀已經死了,現在是該開始離開煤礦的時候了。”
由於燃燒煤碳,石油和其它化石燃料而生產二氧化碳和其它溫室氣體,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前段時間,各國的外交官在印尼的巴裡島曾就制定新氣候條約的大綱以便對這些氣體的排放做出更嚴格的限制展開辯論。
在北極發生的一切對世界的其它部分都有著深刻影響。北極冰快速融化意謂著最終海平面會上升,海洋冰的減少將對冬天的氣候產生直接影響。
前聯邦氣候科學家,現領導非盈利氣候研究機構的麥克(Michael MacCracken)說道:在美國,弱化的北冰洋寒流南下遭遇來自墨西哥灣的濕空氣,對於某些地區意味降雨和降雪減少,包括乾旱的東南部。而對於象科羅拉多這樣的部分地區會有更多的降雨和降雪。
超過18位科學家告訴美聯社他們今年對冰融化的速度感到非常驚訝。
“通常我不會對某一年的數據給予過多的注意…但是今年的變化如此之大,特別是在北冰洋的冰,以致於你禁不住要問:這裡出了什麼問題?你無法回避那裡發生的一切”NASA冰蓋學科的領導,Waleed Abdalati這樣說道,“今年將成為一個分水嶺。”

北極融化速度打破記錄

2007年北極融化速度所打破的記錄如下:
.根據NASA周三發布的衛星數據的初步分析,格陵蘭大冰原在今年夏天融化了5520億噸的冰,比往年夏季的平均量高出15%,打破了2005年的記錄。
.根據科羅拉多大學周一公布的數據分析,今年格陵蘭島的表層所流失的冰創紀錄地比情況最糟糕的2005年還多了12%,幾乎是15年前的4倍。據計算,其融化的水量能給整個華盛頓特區帶來高達半英哩的降雨量。
.今年夏天北冰洋中的浮冰的表面積,比上次記錄低23%。減少的海洋浮冰已經波及野生動物,6,000頭海象在十月向阿安拉斯加州西北部海岸游過去,這是有歷史記載以來首次出現的狀況。另一個記錄是:西北航道首次開放。
.NASA尚未公布的數據表明剩余的北冰洋冰層異常的薄,這是又一個記錄,這些冰在未來的夏季將更易融化。綜合考慮縮小的冰面和剩余冰層厚度的減薄,科學家們計算總的冰量不過是2004年總量的一半。
.阿拉斯加州的永久凍土帶正在升溫,只不過尚未融化。但是在66英尺深的凍土所做的溫度測量表明自2006到2007年溫度提高了十分之四度(根據阿拉斯加州立大學的測量結果)。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大,但阿拉斯加州大學教授Vladimir Romanovsky卻說“它非常顯著”。


▲北極冰層(二OO七年九月)比一九五O年代減少了50%

格陵蘭島是個重要的風向標,其表面的大部分被冰覆蓋。如果它完全融化--有些科學家認為需要幾個世紀的時間而非幾十年--它會讓海平面上升22英尺。
然而,在過去的30年,數據模式呈震蕩趨勢。當到達一個情況較壞的年份,例如2005年時,接下來的幾年就會情況稍好。按照這個模式,2007年應該不是主要的融化年,但科羅拉多大學的Konrad Steffen根據最新的數據所分析的結果卻是:事實剛好相反。
“我相當擔心”,他說,“現在來看2008年,它將會比過去的一年熱嗎?”

NASA衛星給出了其它關於冰體積的新數據,NASA地球物理學者史考特(Scott Luthcke),在核實了它及其它的格陵蘭的數字後,給出這樣的結論:“我們可能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體系。”
海洋冰和格陵蘭島上大冰原的融化給科學家們發出了警報,因為它們是令人不安的漩渦的一部分。

無冰北極將使暖化加劇

NASA的Zwally說,白色的海洋冰從地球反射了來自太陽80%的熱量。如果沒有海洋冰層,大約90%熱量會直接進入大海,讓所有的東西溫度提高,更溫暖的海將導致更多的冰融化。
“這種反饋效應就是模型通常預測北冰洋暖化速度不斷加快的原因”,Zwally說道:“實際結果比模型預測的更糟。”



北極的冰層反射百分之八十的太陽熱量,以穩定海洋溫度,維持低溫

NASA科學家詹姆斯-漢森(James Hansen),號稱“獨狼”的研究者,通常被稱為全球暖化的教父。他在星期四將會在舊金山的一個研究會議上告訴科學家和其它人,根據格陵蘭島的融化數據,地球已經超越了他所稱的某個“引爆點”。
“我們已經超越了這個和其它一些我將給出定義的引爆點”,漢森在一份電子郵件中說:“我們還沒有到無法挽回的地步,我們還能扭轉大局,但必需立即改變方向,採取行動!”
去年,華盛頓大學的聖塞西莉亞(Cecilia Bitz)和位於科羅拉多州國立大氣研究中心的Marika Holland,當他們在給出北冰洋會在數十年內成為無冰的海洋的預測時,該結果讓同行極為驚訝。他們現在都對2007年的融化速度感到震驚。
Bitz持有和其他NASA研究人員不同的研究觀點,她相信明年我們將會回到正常水平,但是未來會再遭遇顯著的非常規狀態,並且其出現頻率會加快。即便是所謂常態,她說,同樣意味著冰層會無情地減少。

摘譯自[美國]CNN“科學家:北極在呼叫”(2007.12.11)
http://www.cnn.com/2007/TECH/science/12/11/arctic.melt.ap/index.html
中文翻譯(翻譯:素牛網,校對:May)
http://www.savetheplanet.org.cn/big5/info/news/20071211.html